策略行銷/運用AI,取代手還是升級腦?

「AI」被視爲下一個時代的核心工具,但當我實際陪企業團隊一起檢視工作流程時,卻發現一個明顯落差:30歲以上的職場工作者,對AI的運用比例遠低於想像。他們往往停留在「讓它幫我寫篇文章」、「生成一張圖片」這樣的層次。看似新潮,實則淺嘗。

這樣的情況,讓AI在職場上成爲一種「話題」而不是「方法」,更成爲世代間的分水嶺。

如果把AI喻爲一個能量場,新世代的工作者似乎能自然地將它與工作結合,從簡報到影音,無所不用其極。

我常對學員提出這個問題:「你的AI使用方式,是在取代手,還是在升級腦?」這個問題背後的核心,是一種職場生存能力的判斷。

以電商行銷爲例,許多品牌確實會利用AI來產製行銷文案,節省大量時間,但這只是在「效率層」的表面應用。真正的關鍵,在於如何把AI變成陪跑者,協助企業逐步升級。

第一步,讓AI參與用戶畫像發想。

過去我們需要透過調查、訪談,甚至靠經驗判斷,才能勾勒出顧客樣貌。現在AI可以快速整合銷售數據、社羣留言與市場研究,幫助我們建立多維度的消費者輪廓,甚至分析不同羣體的情緒與價值偏好。這不僅讓品牌更快理解客羣,還能讓行銷訊息更精準。

第二步,延伸市場溝通的軸線。

舉例來說,當AI告訴我們有一羣消費者因焦慮而購買健康產品,我們就能針對這羣人設計「安心理解」的溝通語調;而對另一羣追求潮流的消費者,則用「時尚趨勢」來引導。

這些軸線的快速衍生,來自於AI的語意與情緒分析能力。它讓行銷人員不再只是「憑感覺寫文案」,而是能帶着數據洞察去制定策略。

第三步,建立自動化的內容機制。

中小企業最常見的問題是團隊人力有限,行銷輸出斷斷續續,無法長期累積聲量。如果把AI結合發文排程與內容周曆,就能讓品牌維持穩定曝光。它能在不同平臺自動生成並調整語氣,甚至能根據互動數據進行微調。這種自動化可讓人從繁瑣工作中解放出來,專注在更高價值的創意與判斷。

最後,最常被忽略的應用是互動體驗的創造。

AI不僅能生成文字和圖片,還能協助設計簡單的網頁小遊戲、問答測驗或互動模組,讓消費者不只是被動接收廣告,而是主動參與品牌。想像一下,一家咖啡品牌可以推出「你的今日咖啡人格測驗」,背後是AI生成的問答與即時反饋,消費者不僅得到娛樂,也自然增加了品牌的記憶點。這種「遊戲化行銷」,正是AI提供的新可能。

從效率層到創意層,再到策略層,AI的價值是一個逐層遞進的過程。問題是,大多數工作者只停留在第一層,用它來省時間,卻沒有意識到它可以協助我們改變做事的方法。

對於30歲以上的職場人,我想給的提醒是:不要把AI視爲「年輕人的玩具」,也不要只是當作「偷懶的工具」。它其實是一個放大鏡,能讓你的經驗和判斷被更快速、更廣泛地放大。你過去十年累積的專業,AI可以幫你在幾分鐘內轉化爲市場溝通素材;你對產業的敏感度,AI可以幫你延伸成策略模擬。前提是,你願不願意帶着它一起跑,而不是站在場邊觀看。

AI的浪潮不會等人,新世代已經把它當作基本配備,而對於30+的工作者,能否善用AI,將決定未來五到十年的職涯走向。工作者需要問自己一個簡單卻關鍵的問題:我的AI使用方式,是在取代手,還是在升級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