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行銷/面對電商傾銷 零售業五招突圍
近年來,中國電商平臺如拼多多與其海外版Temu以超低價商品橫掃全球,帶來看似繁榮卻難以持續的市場景象。表面上是平臺補貼、消費者受惠的雙贏局面,實際上是一場從製造端、平臺端到地方政府補助層層疊加的組合拳。低價傾銷的策略,不僅讓中國商品橫掃歐美市場,也逐步對包括臺灣與日本在內的零售生態構成實質威脅。
拼多多自2019年起推出「百億補貼」計劃,直接以平臺資源補貼商品價差。Temu更進一步,在跨境物流、運費、促銷費用甚至對賣家的每筆訂單補貼上,都採取激進策略。據業界估算,Temu在美國每一筆訂單平均虧損超過30美元,背後靠的是中國政府給予製造端的退稅補助、平臺端的資本撐腰,以及地方政府爲了出口數據所給予的額外獎勵。
這種「賣愈多虧愈多,但補得愈多賺得愈快」的產業邏輯,已經構成一種非市場競爭模式。補貼政策讓中國商品在價格上擁有壓倒性優勢,也引發國際市場的高度警覺。在美國,近年已有對Temu、Shein等平臺進行多項貿易與數據安全審查;在日本,媒體與產業界也開始關注中國平臺帶來的價格衝擊。
以日本爲例,Temu與Shein以「比本地便宜90%」的價格搶佔市場,讓原本以品質與品牌爲核心的零售模式遭遇空前挑戰。日本零售商並未盲目跟進降價,而是轉向強化本地服務、深化品牌信任、加強會員經營與數位轉型。
當Temu與Shein進入臺灣市場,超低價商品吸引大量年輕族羣消費者。本地零售品牌與選品電商被迫應戰,卻往往陷入比價陷阱、毛利壓縮、流量下滑等困境。
面對這股補貼洪流,臺灣零售業應積極採取以下五項突圍策略:
一、提高品牌信任度:當價格無法與中國電商匹敵時,臺灣品牌要讓消費者看見價值。從「有保障的商品」、「可追溯的來源」、「友善的客服」出發,強化信任成本,而非一味強調便宜。
二、強化服務體驗:服務不只是附加價值,而是能打破價格迷思、建立長期關係的關鍵利器。例如即時客服、現場體驗、快速退換貨等,讓消費者在每一次接觸中都感受到「被重視」的價值。
三、發展顧客關係:聚焦長期客戶關係。透過LINE會員經營、社羣互動、內容教育與定期溝通,提升顧客終身價值。
四、放大在地物流優勢:臺灣的便利物流與即時客服服務,是拼多多難以即刻取代的優勢。可進一步整合超商取貨,打造更快速、安心的購物體驗。
五、結盟與共生,打造在地品牌平臺:中小品牌應避免單打獨鬥,可組成選品聯盟或在地品牌商城,共同分享行銷資源與消費流量,建構屬於臺灣的「電商聯盟」生態系。
Temu與拼多多所代表的平臺策略或價格策略,背後是一場國家資本與全球市場規則拉鋸戰。面對這場來勢洶洶的挑戰,臺灣零售業不能被動觀望,而必須主動找到價值立足點,強化品牌、信任與服務,才能在全球電商競爭中站穩腳步。
短期的補貼可能換得一時的訂單數據,但唯有穩健的價值輸出,才能換來長期的顧客信任與永續發展。這一點,不只是企業該思考,政府與政策制定者也應共同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