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峻烽:南蘇丹與中國的合作是眼見爲實

來源:環球時報

南蘇丹,位於非洲東北部“心臟”位置,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之一,卻飽受貧困和戰亂之苦,成爲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在西方媒體的敘述中,南蘇丹似乎正被世界逐漸遺忘,發展前景黯淡。然而,在筆者看來,南蘇丹遠非如此。2024年4月,作爲浙江師範大學南蘇丹研究團隊的一名新成員,筆者首次赴該國調研,這也是該團隊第三次踏上這片土地。半個月的行程,讓筆者深刻感受到該國的發展潛力與挑戰。當前,蘇丹局勢動盪未平,南蘇丹又面臨新的內亂。筆者希望通過回顧此次調研,觀察南蘇丹推進和平發展之路,以及中非合作在其中能夠發揮的獨特作用。

“氣候如海南,土地如東北,水利如江浙,這裡蘊藏着金山銀山”,是團隊對南蘇丹的真切感受。調研期間,我們走訪了白尼羅河畔,豐沛且富含養分的河水滋養着兩岸肥沃的農田,十餘米高的芒果樹枝繁葉茂,當地農場主介紹的“重達百斤的尼羅河鱸魚”和“如桌面般大的甲魚”更令人驚歎。而這僅僅是南蘇丹豐富自然資源的冰山一角。該國擁有約2500萬公頃可耕地、茂密的熱帶森林、白尼羅河滋養的溼地,還有豐富的礦產和漁業資源尚未開發,發展潛力巨大。

南蘇丹擁有成爲“世界糧倉”的天然優勢,卻深陷糧食安全危機。據世行報告,該國1100萬人中至少有92%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多地面臨饑荒,高度依賴援助。石油資源是該國的經濟命脈,然而2023年開始的蘇丹內戰導致其主要的輸油管道中斷。究其自身原因,內亂頻發、政治動盪、腐敗滋生,社會結構長期不穩定;過度依賴石油收入造成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落後,使得該國幾乎沒有規模化工業生產,而長期的洪澇和乾旱災害進一步制約了其農業發展。

嚴峻的局勢似乎爲南蘇丹的發展蒙上陰影,但據我們觀察,這個國家正在發生積極變化。“5年前我們來調研時,南蘇丹剛剛結束長期衝突,首都朱巴百廢待興。如今,機場跑道翻新,市區新建了柏油路與高樓,百姓神情雖仍顯沉重,但緊張感已有所緩解,”浙江師範大學南蘇丹研究中心秘書長林晨博士分享道。南蘇丹猶如一位大病初癒的患者,正在逐步恢復元氣。近年來,南蘇丹還積極融入國際社會,加入伊加特、七十七國集團、東共體等組織,並與周邊國家開展經貿往來,積極探求發展之路。

中國是最早與南蘇丹建交的國家之一,雙方關係穩步發展,中國企業爲該國建設了機場、道路、橋樑、廣播電視臺、醫院和學校等大量基礎設施。在中國石油尼羅河公司,我們實地走訪了項目現場與防空洞,聆聽公司在當地艱苦創業的歷程,感嘆其在戰亂中堅守的不易以及戰後助力當地重建的努力。我們還調研了中國港灣承建的南蘇丹空中交通管理系統工程,深刻體會到這一項目對南蘇丹國家主權、國防安全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這些見聞讓我意識到,西方媒體往往放大南蘇丹的衝突,卻忽視了南蘇丹人民爲重建國家與發展所付出的努力,而中國正在通過務實合作助力南蘇丹融入全球體系。

在第三屆中國—南蘇丹智庫論壇上,南蘇丹知識精英展現了對中國發展經驗的深刻理解。南蘇丹戰略與政策研究所執行主任比爾教授表示,與中國的合作是“眼見爲實”。自中南建交以來,中國政府多次邀請南蘇丹各界人士訪華交流,中國的現代化成就讓他們看到了可借鑑的發展經驗。南蘇丹外交部國際合作部亞洲和大洋洲司代理司長金納飛先生借用“摸着石頭過河”的中國俗語,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強調南蘇丹需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夥伴關係,借鑑中國發展經驗以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如今,南蘇丹仍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但它對發展的渴望從未減少。2024年9月,南蘇丹總統基爾來華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他還受邀訪問浙江省,推動南蘇丹與中國在省域層面的交流合作,並考察了中國石油等企業,期望通過中方協助重啓石油管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南蘇丹的自主“造血”能力。

正如劉鴻武教授所言:區域國別研究中,國別大小與學問深淺無關。研究大國可成大學問,研究小國弱國也能見微知著。南蘇丹可以成爲中非合作中“以小見大”的獨特案例。這類弱、小、窮但發展訴求強烈、發展潛力巨大的國家,若能針對其國情挖掘潛力、助力穩定發展,不僅能爲該國帶來實質改變,還可爲其他非洲國家開展對華合作樹立示範,開拓中非及南南合作新路徑。南蘇丹並非“絕望之地”,而是潛力無限的“東非之心”,通過互利合作,它還有望蛻變爲“東非之星”,爲東非及非洲大陸的未來注入希望之光。(作者是浙江師範大學區域國別學專業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