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詩萍》四年級生的一本,難以忽略的個人回憶錄。—爲林保淳學長新書《夜深忽夢少年事》而作

蔡詩萍》四年級生的一本,難以忽略的個人回憶錄。—爲林保淳學長新書《夜深忽夢少年事》而作

【愛傳媒蔡詩萍專欄】答應爲學長林保淳的新書,寫點「做學弟」的感想後,收到書稿,方纔嚇一跳!歐買尬,竟然是一本四年級生的回憶錄呢!

學長不過才花甲之年沒多久,要寫回憶錄,那不是也等於逼使我,要去正視「我自己」那一輩的人生嗎?

我叫他「保淳學長」。先是在新竹中學,應該是合唱團裡吧!他高我一級,讀了這書,才知他留了一級,否則,我未必在高中就有機會認識他。

因爲,我高一,他高三的話,他理當忙着考聯考,不會有太多時間跟我一起,在合唱團裡,混啊,玩啊的。

我再次叫他「保淳學長」,是在臺大了,但這回,是我晚了一級,因爲,我先考上別的大學,待了半學期,心情始終走不出沒考好的鬱悶,於是休學回家,自己關起門讀書,重考,才擠進了臺大。

所以他是高中多留一年,我是大學晚進一年,學長學弟,際遇不同,都在人生的舞臺上,進階過程中,停頓了一年,想想也有趣吧!合該我要替學長的新書,寫點什麼,否則,枉爲我們高中,大學,都是學長學弟關係。

看這本書,毫無疑問,讀者會了解,我跟保淳學長,是同一個世代的孩子,也是同一個時代的產物。他在書裡,提到在他故鄉新竹市,生活路徑的範圍,我有人生際遇上的熟悉感,也有自己成長脈絡的熟悉感。

保淳學長不是眷村小孩,卻因緣際會,在地緣上靠近眷村,而有了與眷村小孩的種種摩擦與情誼。我是眷村小孩,我是在與村子外的閩南、客家小孩,在衝突與摩擦中,建立我自己的世界觀、族羣觀的。

讀了保淳學長的書,我才更容易從「他」的角度,看待自己當年的模樣,也從「他」的視角,重新回顧了我的小學、國中時期的族羣樣態。

我是去竹中唸書的,而保淳學長則道道地地新竹小孩。我常說,新竹中學是我人生非常關鍵的時期。我後來迄今,某種性格上的反骨,對自己立身處世,某種「與世界蠻不融洽」的堅持,其實都是在竹中階段,啓蒙,發芽的。

讀了保淳學長的回憶錄,我才真正理解,「新竹高中」在「辛志平校長時期」,所累積下來的,讓一個青春期男孩,自由摸索,奮力前進的文化,原來是那麼樣的關鍵而重要!

讀保淳學長的,更爲細膩的回憶,我的確又重新回到了往昔,穿着制服,戴着大盤帽,揹着沉沉書包,滿臉青春卻不無苦悶的歲月。

我們都是那樣長大的,我跟保淳學長,就是。

讀其書,可以想見其人,讀保淳學長的新書,我幾乎可以想見他,爲何可以克服身體的缺陷,一路無礙於他追求人生的目標。

連這本回憶錄,都是那麼有條有理的,敘述着,論證着,他所面對的一切:初戀情結,青春焦躁,知識啓蒙,情感花園,學院路徑,對臺灣對世界的理解分析,無一不見證了保淳學長與我非常不一樣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