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一定要做滿一年」觀念早過時 6個絕對該忽略的職場建議

▲世界不斷在變化,有些職場建議反而過時變絆腳石。(圖/photoAC、Pexels)

記者蔡惠如/綜合報導

找工作或在職場中,時總會有人熱心給你意見,有時是親戚長輩,有時是同事主管。但說真的,不是每一句建議都值得照單全收,《HUFFPOST》一針見血的指出,很多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話,其實早就過時了,甚至可能拖累你的職涯發展。

只申請你完全符合資格的工作其實這種想法超限制自己。職涯教練 Cynthia Pong 指出,職缺描述往往只是老闆的「願望清單」,並不是每條都非要達成。事實上研究顯示,很多職位列出學歷要求,但真正做那份工作的人,根本沒那個學位。與其自我淘汰,不如只要符合大部分關鍵條件,就勇敢投出。

找到一份你熱愛的工作,你就不覺得在工作這句話聽起來很浪漫,但現實並不是這樣。就算是所謂的「夢幻工作」,也會有加班爆肝、壓力山大的時候。哈佛顧問 Gorick Ng 提醒,別把所有興趣都硬逼成職業,保留一些嗜好單純做開心就好。換個角度想,找到能讓你每天有點小快樂、小動力的事,纔是真的有期待感。

至少要待滿一年纔可以離職很多人被灌輸這種觀念,但其實不適合就是不適合。職涯教練 Harleny Vasquez 就說,她硬撐在不適合的工作裡,結果只會更倦怠。另一位教練 Ebony Joyce 補充,僱主其實更欣賞「多樣經驗」和「適應力」的人才。比起死守一年,定期檢視這份工作是否還符合你的價值觀和長遠目標,才更實際。

讓自己不可或缺「只要公司離不開你,你就穩了!」聽起來的確很帥,但現實是「公司說裁員就裁員,跟你優不優秀沒關係。」職涯教練 Phoebe Gavin 建議,別妄想靠「不可取代」保護自己,因爲沒人是不可取代的,不如把重點放在存點財務緩衝,還有人脈經營。技能再好,如果缺乏人脈,換工作還是很難。

爲了求表現承擔額外工作有時候主管會說:「幫忙接這個任務吧,雖然無酬但對你有好處!」但職涯教練 Cicely Horsham-Brathwaite 坦言,很多時候做了只覺得被低估,還影響表現。要接之前,最好確認公司是否願意給正式頭銜或報酬。當然若有些情況是,如果能換到新技能或建立人脈,那就值得。但請仔細判斷,不要什麼都接。

等情況自己好轉很多人因爲上司口頭承諾「快要改善了」,就選擇繼續撐下去。決策教練 Nell Wulfhart 分享,她見過太多人替離職同事擦屁股,最後一人做兩人份工作,卻等不到補人。建議別再聽口頭承諾,要觀察公司實際做了什麼:真的有招人?有幫你爭取資源?如果沒有,就該好好想想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