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取有效措施提高違規賬號“換馬甲”成本
近年來,以中醫養生、國學文化等爲噱頭的短視頻走紅網絡,備受中老年羣體關注。其中,大部分視頻誘導用戶非理性消費。這些違規引流營銷的短視頻侵害了用戶哪些權益?如何維權?爲此,記者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
記者:面對違規引流營銷問題,老年人維權困難,爲什麼?如何破局?
劉俊海:老年羣體的維權困難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舉證能力不足,缺乏電子證據保全意識,未及時留存短視頻截圖、錄屏、交易記錄等關鍵證據;二是平臺操作陌生,對短視頻平臺投訴流程、證據固定方式不熟悉,易錯過取證時效;三是責任主體模糊,違規者常使用虛擬身份或冒用他人信息註冊賬號,導致追責困難。
記者:違規賬號常通過“換馬甲”(註銷後重新註冊)來逃避處罰。現有機制在追溯這類利用短視頻引流獲客的主體身份上存在哪些漏洞?如何根治?
劉俊海:違規賬號“註銷—重註冊”屢禁不止,暴露三大機制缺陷:第一,身份驗證寬鬆,部分平臺允許虛擬身份或借用他人信息註冊,違規成本極低;第二,跨平臺數據孤島,各平臺用戶數據不互通,違規者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第三,實際控制人難追溯,賬號註冊人與實際使用者不一致,導致處罰對象錯位。
解決這些問題,一是要建立黑名單跨平臺共享機制:由監管部門牽頭整合違規賬號數據,建立“失信賬號數據庫”,對違規主體實施跨平臺註冊限制;二是要強化平臺主體責任:推行實名認證+生物識別(如人臉識別),禁止同一身份信息重複註冊多賬號,提高“換馬甲”成本。
記者:遏制短視頻違規引流、保障老年人消費權益還有哪些新突破口?
劉俊海:公益訴訟是重要突破口。消協和檢察機關應積極聯動,並不斷完善相關配套機制:一是賠償金定向使用,勝訴賠償款優先用於賠償可查明的受害老年人;二是設立專項救助基金,對無法清退的受害者或未來健康損害,設立“老年消費者權益保護基金”,用於醫療救助、鑑定及反欺詐研究;三是強化行政監管協同,公益訴訟不能替代政府監管,市場監管部門需對針對老年人的虛假宣傳“零容忍”,通過日常巡查、專項整治等手段,營造安全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