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忠快評》大缺藥潮 須未雨綢繆

臺灣健保藥價造成許多藥品紛紛退場,如今面臨關稅衝擊,大缺藥潮恐怕再度來臨。(圖/報系資料照)

美關稅政策不明朗,下一波將針對藥品,由於原物料藥進到美國會被課高關稅,使得美國藥品價格上漲,連帶影響到我國購買藥品的價格也被拉高,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漲價的預期心理,衛福部應留意進口藥品是否有趁機囤貨、哄擡價格的問題,尤其這是都是癌症用藥及抗生素等,對病患必用藥品有重大沖擊,應避免供應中斷、或是轉移病患變相自費。

根據健保署盤點,美國輸臺的藥品有176項,約佔所有藥品的1%。其中相對稀少,屬於「必要藥品」清單者有72項,是替代難度較高,較有缺藥風險的藥品,而72項藥品中,有24項屬於抗腫瘤及免疫藥物,約佔3分之1,多數仍在專利期內,藥費較高,其餘必要藥品則包括血液藥及感染藥等。

雖然健保署表示,若藥品價格上漲,可以用健保總額非預期風險調節有20億可支應,若不夠,還有安全準備金,必要時,還可以跟政院爭取額外預算,但美國關稅對國內藥品供應衝擊,不只是備好銀彈而已,維持穩定供應,避免變相自費,確保民衆用藥權益亦十分重要。

去年輸液出現大缺貨,大醫院因備貨較多比較沒有短缺的問題,反而是小醫院及診所叫不到貨,此次美國進口藥品,多爲抗腫瘤及免疫藥物,價格昂貴,大醫院也較買的起,是否會造成進口藥品多集中在大醫院?值得觀察,衛福部應提前要有因應之道,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以確保需要的病患,不會因不在大醫院就診就無法取得治療藥物,與健保希望做到的分級醫療背道而馳。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