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生命最後階段:煙不離手,快樂等死,散掉上億財產,只留一物
蔡瀾,一個名字在香港乃至華人世界裡響噹噹的人物。他這一輩子活得精彩,從電影製片到美食評論,再到寫書、當主持,啥都幹過,啥都幹得漂亮。到了生命最後那幾年,他用一種特別的方式給人生畫上了句號——煙不離手,快樂等死,把上億家產散了個乾淨,只留下一塊普洱茶餅。
蔡瀾1941年8月18日生在新加坡,祖籍廣東潮州。家裡不算窮,他爸蔡文玄是個詩人,還當過編輯,跟香港電影圈的邵氏兄弟關係不錯。小時候,蔡瀾受中英文教育,挺聰明,14歲就給《南洋商報》寫影評,文筆和眼光都冒尖。16歲那年,他跑去日本東京的日本大學藝術系學電影製作,算是正兒八經入了行。
1963年,22歲的蔡瀾來到香港,進了邵氏電影公司當製作經理。那時候香港電影正起飛,他參與了不少大片,比如1967年的《獨臂刀》,幹得風生水起。後來跳槽到嘉禾,做了製片人和監製,搞出了《龍兄虎弟》(1986年)、《力王》(1992年)、《一個好人》(1997年)這些經典貨。香港電影能走出亞洲,他功勞不小。
電影之外,蔡瀾還迷上了吃。1980年代,他開始給《東方日報》寫美食專欄,講街頭小吃也講高檔餐廳,文字活潑又真誠,特能勾人饞蟲。他不光寫,還自己下場幹,開餐廳、搞食品品牌,還跑去日本當《料理鐵人》的評委,點評毒舌又幽默,圈粉無數。到了2000年代,他當《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顧問,推潮汕滷鵝、四川麻辣火鍋這些地方菜,火遍全國。
蔡瀾還寫了150多本書,美食、旅行、人生啥都聊,代表作《人間好玩》裡他說:“人生就是要吃好、玩好,別的都不重要。”這話糙但實在,特像他的風格。他跟金庸、倪匡、黃霑並稱“香港四大才子”,名頭夠響,一輩子活得自由又多姿多彩。
蔡瀾的人生一直順風順水,直到2023年,82歲那年,家裡出了大事。他老婆方瓊文在家摔了一跤,他去扶的時候自己也摔了,骨盆骨斷了,方瓊文沒熬過去,就這麼走了。這事兒對他打擊不小,身心都垮了一截。他在微博上寫:“這場病拖得很長,心情也不好,請大家原諒。”從那以後,他不想再待在九龍仔那棟住了大半輩子的豪宅裡,索性賣了房子,開始重新規劃後半段人生。
賣房之後,蔡瀾沒留太多東西。他把收藏的書法、書、古董啥的都送了出去,財產也捐了,給流浪動物保護機構,給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年輕親戚朋友,乾脆利落。他只留了一塊普洱茶餅,1980年在雲南茶山買的,當年才8塊錢。這塊茶餅不值啥錢,但對他來說是老朋友,見證了他幾十年的人生起伏。
收拾完這些,他搬進了香港瑰麗酒店,住進了俯瞰維多利亞港的套房。那地方環境一流,窗外就是海景和香港島的天際線。他僱了個八人團隊——秘書、助理、護士、司機啥都有,24小時盯着他的生活。每天他穿着寬鬆襯衫,坐在陽臺藤椅上抽菸,煙霧飄着,看着海發呆。下午睡一覺,醒了吃點酒店的叉燒包,晚上喝杯威士忌,刷刷微博、寫寫公衆號,日子過得簡單又自在。
蔡瀾晚年有個標誌性習慣——煙不離手。他抽了幾十年的煙,早就戒不下來,也不打算戒。身體不好是事實,但他不怕,反倒覺得這是享受生活的一部分。他說過:“爲了快樂,犧牲點健康也沒關係。”這話聽着有點豁出去的味兒,但特符合他的性格。他不愛被病痛綁住,也不願意活得小心翼翼,該抽就抽,該吃就吃,想幹啥就幹啥。
他在酒店的日子,節奏慢但不無聊。早上抽根菸看看海,下午吃點心,晚上寫點東西,跟粉絲聊聊天。他公衆號裡常說:“人生苦短,吃好喝好最重要。”有人問他咋面對低谷,他回:“吃一頓好的,睡個懶覺,煩惱就少一半。”這話簡單,但真有道理,粉絲都愛聽。他還常提那塊普洱茶餅,說這是他唯一留下的東西,“陪我走過太多歲月,比金銀珠寶值錢”。這種對生活的態度,特能打動人。
“快樂等死”是他晚年的標籤。他不怕死,也不想怕死。他接受採訪時說過:“我活夠了,所以不怕。”這話聽着有點冷,但其實是種坦然。他覺得死是人生的一部分,沒啥好悲悲切切的,活到83歲,該吃的吃了,該玩的玩了,夠本了。這種心態,不是誰都能有的。
蔡瀾晚年最讓人瞠目結舌的選擇,是把上億家產散了個乾淨。他不是小打小鬧,是真金白銀地捐,把豪宅賣了,錢分給了動物保護機構和親戚朋友,收藏品也送給了文化機構和老夥計。他沒留啥給自己,也沒留給誰繼承,就留了那塊8塊錢的普洱茶餅。
他爲啥這麼幹?蔡瀾自己說過:“錢是拿來花的,不是拿來存的。”他覺得財富的意義是讓人活得開心、自由,不是攢着當負擔。豪宅住着沒意思,賣了換現金,能幫人就幫人,能花就花。他捐流浪動物保護機構,是因爲他喜歡貓狗,覺得它們比人單純;他給年輕親戚錢,是看他們日子過得苦,想拉一把。這種做法不矯情,挺實在。
那塊普洱茶餅是他唯一沒捨得放手的東西。不是因爲貴,而是因爲有感情。他1980年在雲南買的這塊茶餅,跟着他幾十年,喝過無數次,聊過無數天。他說過:“它比任何金銀珠寶都珍貴。”這話聽着有點誇張,但你想想,一個83歲的老頭,啥都不要,就留個老物件陪着,挺有味道的。
蔡瀾這輩子不缺錢,但他從不迷錢。他書裡寫過:“平穩的人生一定悶,我決定活得有趣。”他散財不是爲了名,而是真覺得錢沒那麼重要。比起堆一堆遺產給別人爭,他更願意自己處理乾淨,走得輕輕鬆鬆。
2025年6月25日,蔡瀾在香港養和醫院走了,83歲。他走得挺平靜,沒大張旗鼓。他的遺願是不搞悼念儀式,遺體直接火化。助手楊傲在微博上發了訃告:“蔡先生希望不打擾親友,安靜離開。感謝大家對他的關心。”這風格特像他,低調又幹脆。
蔡瀾沒留啥錢,但他留下的東西比錢值錢。他拍的電影,像《龍兄虎弟》《一個好人》,到現在還是經典;他寫的書,像《人間好玩》,讓人看了想活得更痛快;他的美食評論,讓人重新愛上吃飯這件小事。作爲“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他跟金庸他們撐起了香港的文化黃金年代。他走了,這年代也算正式謝幕了。
他的影響不只在香港。亞洲各地都有他的粉絲,看他的文字學會了珍惜生活。他的YouTube頻道“ChuaLam ColorfulWorld”裡那些探店視頻,現在還有人翻來看。他在《料理鐵人》裡點評的片段,日本觀衆還當寶。他的書法作品在馬來西亞展出時被搶空,多才多藝這標籤他擔得起。
蔡瀾的故事不是啥雞湯,但真能讓人想想。活一輩子,到底圖啥?是錢多得花不完,還是活得痛快最重要?他用行動說了答案:人生就是要吃好、玩好,別的都不重要。他晚年煙不離手,快樂等死,把上億家產送人,只留一塊茶餅,這不是瘋,是明白。
他告訴咱,財富不是越多越好,能用它換自由和開心才值。留東西給後人不如自己活得精彩,死的時候別拖泥帶水。他這一生,從新加坡到香港,從電影到美食,活得像場大戲,最後散場時還那麼有腔調。
蔡瀾走了,但他的想法沒走。每次你吃頓好的,或者停下來喘口氣,想想他那句“吃好玩好”,也許就明白了點啥。他的故事不是教條,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提醒咱別忘了好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