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選讀》手機廠一年就倒了!美國製造不可能?辛酸血淚曝光

美國總統川普利用強硬的關稅措施讓製造業迴流,但一切並沒有那麼簡單。(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總統川普利用強硬的關稅措施讓製造業迴流,但一切沒有那麼簡單。2013年,摩托羅拉(Motorola)就曾打出「美國製造」口號,希望能從蘋果與三星手中搶下手機市場市佔率,沒想到手機組裝生產線重回美國,下場卻很悽慘,隔年工廠就因不符成本收攤。

時任摩托羅拉執行長伍德賽(Dennis Woodside)接受CNN專訪一言以蔽之,「不要低估找尋熟練工人的難度。」人才正是美國製造業的核心問題,再看看臺積電赴美設廠遭遇的挑戰,十幾年過去,問題依然存在。

摩托羅拉當初在德州沃思堡設組裝廠,推出旗艦手機Moto X,高峰期僱用將近4千名員工,但銷售狀況不如預期,成立不到一年就失敗收場。摩托羅拉打出客製化特色,以爲距離顧客近一點就會被買單,但理想很美滿,現實很骨感。

伍德賽表示,當時供應鏈非常分散,電池、螢幕和主機板等零件都來自亞洲供應商,最後彙集到美國組裝,成本肯定非常高,所以年產量必須達到百萬臺手機,才能撐起我們所在的市場。

伍德賽與摩托羅拉高層,沒有意識到「人才」是最棘手的問題,如何培訓員工又要留住員工,當時的勞工擁有很多選擇,讓吸引人才變得困難,加上組裝手機的特殊性,招募工作難度升高。

伍德賽說:「手機有數百個零件,而且非常小,我們沒有想到,美國大部分的人其實根本不習慣這種工作,我們不得不進行培訓才能讓他們上軌道。」CNN指出,儘管美國關稅政策衝擊就業機會,但在此之前,工廠就已經很難找到合適的人才,或許美國人根本不想在工廠工作。

美國智庫卡託研究所(Cato Institute)去年8月的調查顯示,大多數的美國人不認同「如果我去工廠上班,我會過得比現在更好」的說法,使得製造業長期缺工;美國製造商協會(NAM)今年第一季的調查也呈現同樣結果,吸引及留住優質勞動力是美國製造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主任兼研究員希瓦古瑪(Sujai Shivakumar)表示,中國大陸培養製造業人才的做法與美國不同,在美國,技術訓練與職業教育會因州別或產業有所差異,使得大規模培養合格勞動力變得困難。

希瓦古瑪指出,勞動力與電力、交通等基礎建設一樣重要,中國大陸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並將培養勞動力納入計劃之中。走過冤枉路,伍德賽提醒所有想在美國生產電子產品的公司,仔細考慮是否能找到具備所需技能的員工。

伍德賽說:「瞭解你所生產產品的性質並思考,是否需要完整的培訓讓員工瞭解這個產品?能否提供完整培訓,這是我們當初沒有預料到的。企業必須深思熟慮地考慮如何使用自動化,並且對所有經濟因素非常敏感,才能確保在市場上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