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秉兼:公衛師是醫療體系好幫手
臺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蔡秉兼。(蔡秉兼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立法院於2020年三讀通過《公衛師法》,正式開啓了公衛師國考,也讓外界逐漸認識這羣長期存在卻不被看見的「幕後英雄」。從學校到職場、社區到食安,公衛師的專業範疇遍佈日常生活,雖然相關法規尚未全面納入公衛師,他們依然默默付出。臺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蔡秉兼,就是其一,曾有孩子因性格突然轉變拒絕上學,經他介入衛教後,發現孩子其實是因胃不適影響學習,經調整生活型態,問題迎刃而解。
蔡秉兼來自屏東,媽媽是公衛護理師,同時也是助產士,從小的生活離不開衛生所。他曾看過媽媽爲產婦接生、爲居民做衛教、注射疫苗等,守護整座村莊的健康。當時的醫療技術還不發達,但媽媽總是能用「神之右手」猜出寶寶的性別,也因此獲得居民的信賴。
「既然對醫療有興趣,不如去念公衛吧!」大學填志願時,父親的一句話改變了他的人生。當時臺灣還沒有「公衛師」這個角色,朋友們甚至打趣問他未來是不是要「去掃廁所」。然而,隨着大學和研究所的學習後,他發現公衛系的社區健康促進,其實與母親在做的工作如出一轍,都是在幫助社區居民過得更健康。
蔡秉兼說,公衛師服務的範疇很多,從學校、職場、社區、生技產業、NGO都有,負責進行健康風險評估、健康促進、疫病調查,甚至食安的把關,默默在做事,但大家感受不到。由於這份付出不同於醫療行爲的立竿見影,更多時候是「潛移默化」,讓人預防生病,落實健康生活。
臺灣學生肥胖問題日趨嚴重,蔡秉兼在校園爲學生設計了一套健康管理課程,讓學生每天紀錄飲食、睡眠、運動量等生活型態,引導他們如何挑選食物和運動,並進行溝通與討論。
「我希望自己像媽媽,幫助更多人在生活中落實健康行爲,預防疾病發生」。蔡秉兼說,早期臺灣護理人力多,也沒有公衛師,便將衛教工作派給護理師,但如今時空背景不一樣,護理人力流失嚴重,醫院關牀比例越來越高,應讓公衛師成爲醫療體系與不同場域的好幫手,相信一旦公衛師的專業被善用,肯定能在更多場域幫助人們找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