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38歲!南京林大宋教授悲慘離世,而南林榮耀加身,東林都比不過
理科博士在我國屬於絕對的精英,說是萬里挑一的人才一點也不誇張。很多博士選擇在高校就業,這個職業看起來光鮮亮麗,可是高處不勝寒,他們所處的環境競爭壓力有多大,旁人可能是無法想象的。
2024年4月,南京林業大學一名叫宋凱的副教授選擇放棄生命,今年他才38歲,太年輕。
看了他的求學經歷和如今的結局,誰都會唏噓不已吧。
他是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加拿大UBC博士、博士後。2019年,33歲的他被南京林業大學以高層次人才引進,成爲了生物與環境學院環境工程系的一名教師。他的妻子也是本校的老師,他們現在有一個兩歲的兒子。
學歷背景過硬,年輕有爲,家庭美滿,前途無量,何至於此?
有人覺得是大學的“非升即走”政策把宋教授逼到了這一步。
“非升即走”,其初心也是核心是“扶持和激勵”,優化教師隊伍,應該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激發了青年教師的科研熱情和創新能力,可是,同時也給青年教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競爭力和壓力,這也無可厚非。問題是,有些競爭可能並不只是學術上的,還有人脈資源上的,甚至還有性格品行上的。
考覈指標是否合理也是一個問題。從我一個外行的角度看,不同的科研項目,其完成周期應該不盡相同。有的項目可能只需要兩三年就有了成果,而有的項目可能需要五六年反覆試驗纔會有結果。
很多人浮於事的工作崗位可能更適合“短平快”的節奏,而科研有時候並不適合“短平快”。
不過學校很快回應了,說網傳信息與事實不符,但並沒有說明真實情況是什麼。
據宋教授的一位朋友說,宋凱首聘期爲4 年,今年因首聘期到期面臨考覈,可是考覈沒達標,說是缺少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於是副教授被降爲講師,待遇也降了。可能更讓他不能接受的是,他還要退部分安家費和房補。
也就是說,宋教授不屬於“非升即走”的情況,而且屬於“非升即降”。
雖然這裡面的降級降薪、退費退補應該是之前約定好的,可真正到了這一步,辛辛苦苦打拼了四年,最後落得個啥也不是,恐怕沒人能受得了。
而且,“非升即降”可能比“非升即走”對人的打擊還要大,如果當事人不能接受的話。“非升即降”相當於是把你打回原形,否定你所有的努力,讓你從零開始,更加殘酷。
從副教授降爲講師,估計也帶不了學生了,科研全靠自己兩隻手去撐,現在的學生能不能保住都成問題,更難了。
一位網友說:南林這幾年發展很猛,比起東林和北林,科研更卷一點,論文指標更重一點;南林的近幾年發SCI水平太恐怖了,論文規模差不多已經快趕上中游211了,很多本科生都在發論文,真的不常見。可想而知,那些壓力基本都下沉到下面的老師身上了。
還有一個東林學生說:南林這十年成績大家都有目共睹,我感覺北林加東林加一塊的論文都比不過,榮耀加身,不知道是咋幹出來的,太神奇了!
不僅僅南林“卷”,應該很多高校都是這樣的狀況。學校要發展沒問題,可是是不是要考慮“人盡其才”。
不同的人擅長的也有所不同。有的人擅長做橫向,有人擅長教學,有的會創新課題,有些人會佈局論文。用一個標準要求所有人,是不是不太合理?
再者,教師的核心工作是教育和培養下一代,有的老師就很熱愛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很喜歡站在講臺上傳道授業解惑,教師的本職工作怎麼就出現了偏差?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