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30歲就腿軟!醫師驚曝肌少症年輕化 5大警訊你中幾項?
▲才30歲就腿軟!醫師驚曝肌少症年輕化,5大警訊你中幾項? (圖/記者王威智攝)
記者王威智/綜合報導
提重物吃力、單腳站不穩?小心不是累過頭,而可能是「肌少症」悄悄盯上你! 根據疾管署資料,肌少症雖常見於長者,但醫師提醒,從30歲開始肌肉就會逐漸流失。江坤俊醫師就分享指出,肌少症正呈現年輕化趨勢,當你發現提水壺變得費力、上下樓梯腿軟,甚至單腳站立難以維持平衡,這些看似日常的小動作,其實都是身體對你發出的「肌肉警報」。
肌少症5大警訊:你中了幾項?日常生活中就能觀察到初期徵兆。●走路變慢:平地行走卻覺得腳步沉重,速度不如以往。●握力下降:擰毛巾、開罐頭、提重物都感到吃力。●上下樓梯困難:需要扶手或中途休息。●容易跌倒:一年內跌倒頻繁,增加骨折風險。●體重莫名下降:半年內非刻意減重,卻掉超過5%。
這些看似小問題,其實代表肌肉正加速流失,若不重視,將嚴重影響日後的行動力。若有多項測驗出現問題,就應提高警覺。
▲曾經輕鬆上下泳池,如今卻多了幾分吃力?那不是單純的疲憊,而可能是肌少症敲門的信號 。(圖/記者王威智攝)
四步找出高風險族羣,想知道自己是否「中招」?醫師建議可以透過簡單測試。●握力:擰毛巾或開瓶蓋,是否感覺費力?●走路速度:快走4公尺,是否明顯比平時慢?●單腳站立:單腳離地站超過10秒不穩?●起立測驗:反覆從椅子坐下、站起,是否困難?
對抗肌少症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吃對 + 動起來」。醫師提醒,想延緩肌肉流失,必須同時從飲食與運動着手──每天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來源,例如雞胸肉、魚肉、豆製品與雞蛋,並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同時規律進行重量訓練、深蹲、彈力帶等抗阻力運動,再搭配快走或游泳等有氧運動,纔能有效維持肌力。畢竟,健康不只是養生課題,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活得久,更要動得久」。
▲想對抗肌少症?吃對+動起來,從蛋白質補給到抗阻力運動,讓肌力隨生活態度同步升級 。(圖/記者王威智攝)
肌肉代表的不只是體力,也是基礎生活品質的關鍵要素。每一次深蹲、每一口蛋白質,都是投資自己健康的態度。醫師強調,肌肉不是老了才流失,而是30歲後就逐漸退化。提早關注、養成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才能延緩肌少症帶來的影響,真正做到「活得久,也動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