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高鐵設「親子車廂」!民團:重點是理解與包容
▲立委要求高鐵取消全車寧靜車廂政策。(資料圖/高鐵公司提供)
記者李姿慧/臺北報導
高鐵「寧靜車廂」風波延燒,立委要求取消全車「寧靜車廂」,民衆籲設「親子車廂」,不過親子共學促進會表態不支持「親子車廂」,因可能造成隔離,搭公共運輸最重要的是彼此理解和包容,孩子成長過程學習對象是整個社會,「寧靜車廂」4個字易被無限上綱,應明確定義「看影片戴耳機、講電話」等樣態。
親子共學促進會理事李佳紜表示,該會立場並不支持設置「親子車廂」,因爲這樣的設計可能造成隔離效果,彷彿親子族羣就應該被分配到特定車廂。她認爲,公共運輸乘坐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彼此理解與包容,而親子車廂並不能促進這種理解,反而可能導致族羣劃分。孩子的成長與社會化過程中,學習的對象不僅是父母,而是整個社會;若將親子家庭劃入特定車廂,反而限制了孩子與社會互動的機會。
李佳紜指出,高鐵車程最長不超過兩小時,對多數成人而言,其實有更多可選擇的乘車方式與舒適方案。相較之下,臺鐵設有親子車廂,是因爲部分路線如臺北至屏東需行駛長達5小時,確實有安撫孩子的需求。但高鐵主打快速與便利,若在此基礎上區分「非寧靜車廂」,恐將衍生無止盡的分類。
談到育兒經驗,李佳紜坦言,當自己孩子年幼時,若孩子情緒不佳或哭鬧,她常第一時間擔心會不會被人偷拍。如今社會氛圍下,任何人都可能用手機錄影、去頭去尾上傳網路,反而加深對立。她認爲,社會應學習在公共空間中理解他人、表達自身需求,並共同練習共處。若以族羣劃分取代溝通,只會讓對立更嚴重,也限縮育兒家庭使用公共交通的權利。
針對高鐵「寧靜車廂」引發部分親子家庭反彈,李佳紜表示,她觀察網路上許多討論發現,大衆並非不能接受嬰幼兒的聲音,而是對「父母不作爲、只滑手機」的情況感到不滿。她建議,若乘客能主動向親子家庭詢問、理解情況,對家長而言也能減輕壓力。她回憶懷第二胎時獨自帶孩子出門,孩子哭鬧時自己也情緒崩潰,在車廂一角陪孩子一起哭,雖然被許多人注視,但也有人主動上前關心「還好嗎」,一句問候、一個眼神,往往能成爲支持,也可能是壓垮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李佳紜直言,高鐵與其強調「寧靜車廂」,不如明確宣導「看影片請戴耳機、講電話請降低音量」等具體規範。她指出,「寧靜車廂」這四個字過於主觀,容易被無限上綱,應明確界定行爲樣態並加強宣導,避免衍伸不必要的對立。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則表示,身爲家長,他理解確實存在親子車廂的需求,但不應以「寧靜車廂」的名義對孩子進行標籤化。
他強調,高鐵屬於公共空間,並非如咖啡館般的私人領域;私人空間可以要求安靜,但公共空間不應透過管制或限制方式達成,博愛座的爭議亦是如此,不應標籤化。「寧靜車廂」讓人覺得「吵」就是錯的,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可能出現需要應變的狀況,不僅是孩子,商務旅客也可能因緊急電話而需聯繫工作。若「寧靜車廂」的定義與適用情境不夠明確,最終將導致政策失敗。
王瀚陽指出,日本的確設有親子車廂與多元車廂類型,讓乘客彼此擁有選擇與空間。例如部分車廂票價較高,乘客可購買以追求更安靜或特定品質的乘車體驗。然而公共空間不同於私人空間,若「寧靜車廂」在缺乏充分溝通下貿然推行,反而可能引發誤會。畢竟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突發狀況,不只是親子乘客;若一再被提醒「要安靜」,難免讓人感到受傷。
他進一步說,日本社會的文化在於互相尊重,不論帶孩子搭乘親子車廂或一般車廂,旁人都會尊重彼此的選擇。在日本搭乘公車、地鐵或新幹線時,民衆習慣不講電話,這是一種社會默契與文化養成,而非制度上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