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靠艦載戰機 陸新航母挾重大優勢可輾壓美對手

殲-35艦載戰機在中國海軍「福建」艦上進行起降訓練的資料照。(新華社)

中方航母對美國強敵的最大優勢,並不是靠艦載戰機,而是靠火箭軍能密集發射的東風-21D、東風-26、東風-17等彈道飛彈、巡弋飛彈與高超音速飛彈,而這些飛彈由衛星、雷達、軍機與無人機組成的成熟殺傷鏈引導。

《國家安全期刊》報導,地理位置能放大相關效應:中國靠近本土,能壓倒艦載有限的彈藥庫,並逼退美國航母戰鬥羣。這種飛彈「保護傘」爲中方航母提供了作戰初期舉足輕重的庇護。分析指出,美國的防禦措施雖有幫助,但無法改變中方數量上的劣勢,因此解決之道在於射程、欺敵、分佈式作戰,以及海底施壓,以打破殺傷鏈,爲航母爭取作戰空間。

若單純比較飛行甲板、電磁彈射器,還有起降作業的協調性,美國仍居領先地位。但若考慮航母進入理想打擊範圍前的狀況,中國則擁有美國海軍無法忽視的顯著不對稱優勢,那就是:爲數龐大的陸基彈道飛彈、巡弋飛彈及高超音速飛彈可齊射,以淹沒航母打擊羣周圍的空域,迫使它按敵方節奏機動。而最重要的,就是逼對方撤離戰場。

分析指出,在印太地區,地理優勢偏向防守方,而戰場周邊遍佈機場,光靠這種火力密度,就可能比派出的旗艦更具決定性。

然而,分析強調,這並不是在爲美國航母敲喪鐘,而是就飛彈火力、地理條件與時間的坦誠評估,以及這三者可能如何結合,使解放軍得以在靠近自家海岸的戰爭中掌握主動權。而關鍵很簡單:優勢不在於中方航母,而在於能趁中國航母參戰前,便塑造海空環境的飛彈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