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被追問、又想留下好印象?心理專家教你7招高情商技巧
▲只要掌握幾個簡單的心理學小技巧,就能在生活裡悄悄影響人際互動與決策,讓自己看起來更聰明、更有自信。(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下同)
記者張芳瑜/綜合報導
想在人際互動、決策判斷甚至日常溝通中更遊刃有餘嗎?心理學研究指出,一些看似微小的技巧,卻能在生活裡產生巨大影響力。從如何開口提問,到如何用小動作展現親和力,這些細節都能幫助我們化解尷尬、提升好感度,甚至避免做出衝動決定。以下國外網站《Bright Side》就整理出7個經過科學驗證的心理小技巧,讓你在職場、愛情與日常生活中都更聰明、更順手,快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吧!
1、決策前先停一拍
在「發生事情」與「我們反應」之間,其實有個小小的空隙,藏着思考與感受。如果我們急着行動,往往會被衝動帶着走,做出不理想的決定。這就是所謂的「停、察覺、選擇」(Pause-Notice-Choose, P-N-C)。就像四分衛不會立刻把球丟出去,而是會先停一下、觀察場上的變化,再決定傳給誰。棒球打者也是同樣,在短短毫秒間做出「要不要揮棒」的選擇。多這一步停頓,你的決策會更精準。
2、「放下阻隔」的小技巧
當你手上拿着一杯飲料,無形中就形成一個小小的心理屏障。試着把杯子移到一旁,或是輕鬆握着,而不是緊緊抓住,這樣能傳達出「我很放鬆、我很開放」的訊號。甚至你還能把杯子變成互動的道具,一邊看着對方眼睛,一邊慢慢啜飲,這樣的小停頓會讓對話更有張力,留下深刻印象。
3、富蘭克林效應
心理學上有個有趣的現象:當別人爲你做了一個小忙之後,他們反而更容易喜歡你。原因是,他們會下意識地合理化這個行爲:「既然我願意幫他,那應該是因爲我喜歡他吧。」下次想拉近關係,不妨請對方借你一支筆或行動電源,效果比你想像中還好。
4、分心放鬆法
如果有人想激怒你,你可以玩一個小小的心理遊戲:想像你和對方隔着一個巨大的水族箱,厚厚的玻璃讓聲音完全傳不過來。你只能看到他們的嘴在動,但聲音就像靜音的假唱影片一樣。這時候,你就安全地待在自己的安靜泡泡裡,不受影響。
5、「因爲」的魔力
1970年代,哈佛學者Ellen Langer做過一個實驗:有人在影印機前排隊時,試着用不同說法插隊。
*單純詢問:「不好意思,我只有五頁,可以先影印嗎?」 → 60% 同意*加上「因爲」但理由很弱:「不好意思,我只有五頁,可以先影印嗎?因爲我要影印。」 → 93% 同意*加上「因爲」和強理由:「不好意思,我只有五頁,可以先影印嗎?因爲我趕時間。」 → 94% 同意
差別在哪?就是那個「因爲」。即便理由很明顯,大腦依然會自動認爲「有因爲 = 有道理」,所以更容易答應。
6、模糊帶過的藝術
有時候最好的回答,其實是「模糊的回答」。當你不想回應、不想被追問,或單純想保留一點神秘感時,模棱兩可就是最好的策略。這不是說謊,而是用一層淡淡的霧氣包住答案,讓對方知道「追問也得不到更多」,自然就收手了。很多時候,未知比真相更有力量。
7、轉移到讚美的話題
當有人問你那種經典又難回答的問題,例如「你什麼時候要生小孩?」與其尷尬或防衛,不如直接把話題轉到對方身上。笑著稱讚他們的小孩很可愛、很聰明,甚至大方肯定他們的教養方式。這樣一來,不只順利避開了敏感問題,還讓對方感覺超棒,對話氣氛也立刻變得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