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中國!末日糧食議題發酵 全球只有「這國家」能養活自己
圖/ChatGPT生成
全球各地智庫都認真思考「末日糧食」問題!發表在《自然.食品》(Nature Food)的一項研究提出了一項驚人發現,在地球上,只有一個國家的糧食能夠自給自足,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
到底是哪個國家?
由德國哥丁根大學和英國愛丁堡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分析了全球186 個國家的糧食生產數據,發現在七大類食物中都能完全自給自足的,既不是美國這個農業大國,也不是人口衆多的中國,而是位在南美洲、人口不到百萬的低調小國:蓋亞那(Guyana)!
這七大類食物涵蓋了我們的日常飲食:穀物、水果、蔬菜、肉類、奶製品、豆類與堅果,還有油脂類。蓋亞那真正實現了「糧食自由」。
全球糧食自給力的驚人差距
那麼其他國家呢?現實情況並不樂觀。除了蓋亞那之外,中國和越南位居第二,在六個食物類別中達到自給自足。但放眼全球,只有大約1/7的國家在至少五個類別達標。令人擔憂的是,超過1/3的國家在一至兩類食物達到自給自足。
此外,有六個國家(阿富汗、阿聯酋、伊拉克、澳門、卡達和葉門)在七大類食物上都無法自給自足,完全仰賴進口!如果進口通路一斷,這些地方的人們要吃什麼?
就連看似緊密的區域經濟聯盟,也無法成爲糧食安全的救命稻草。例如,中東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只在肉類生產上達到集體自給,西非和加勒比海的國家聯盟也只在兩大類食物達標。讓人跌眼鏡的是,全球任何一個經濟聯盟都無法生產足夠的蔬菜供應全民食用,這對於維持健康飲食來說,絕對是一大隱憂。
這項研究也提出一種有趣現象:全球65%的國家生產過多的肉和乳製品,卻在植物性蛋白(例如豆類、堅果)和蔬菜等營養豐富的食物上普遍不足。這也反映了全球飲食結構的失衡,以及某些食物類型的過度生產。
爲什麼依賴進口會是危機?
有些國家本來就無法種植足夠的糧食,可能是因爲雨量不足、土壤貧瘠或氣候不穩定。在這些情況下,進口食物更環保、有效率,也更便宜。
但關鍵問題在於:當全球供應鏈出現動盪時,高度依賴進口的國家就會變得極度脆弱。例如,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爆發後,糧食價格飆漲、部份地區甚至出現糧食短缺,這讓各國政府紛紛意識到糧食主權和國產自足的重要性。
打造有韌性的糧食供應鏈,絕對是保障全民健康的關鍵。許多國家在某些食物類別上,超過一半的進口都仰賴單一貿易伙伴。在面對乾旱、戰爭、出口禁令等突發狀況時,這種高度依賴的國家特別容易遭受衝擊。
我們的餐桌是全球地緣政治的縮影
這項研究清楚顯示全球糧食系統的脆弱與失衡。當我們坐在餐桌前享用美食時,或許很少意識到盤中的食物可能來自地球的另一端,經歷了錯綜複雜的全球供應鏈才抵達我們的餐桌。
在未來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各國必須思考如何投資本地農業、強化自產能力,並建構具韌性的供應鏈。因爲一個國家的真正實力,或許不只體現在鋼鐵和石油上,更關鍵的是,能否讓自己的國民每天都能吃飽飯。
(本文出自2025.06.17《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