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醫科生、電資生 這羣人才「活得清醒」?網友分析1歪理掀熱議
一位網友發文提到,頂尖學子雖然努力拼搏,卻得承受龐大升學與職場壓力,他提出完全不同的見解,指出8+9纔是真的「活得清醒」。示意圖。圖/AI生成
在傳統概念中,位於社會階級頂層的,通常會被認爲是優秀且具有競爭力的人羣,如醫學系、牙醫系或頂尖大學的電資學生。一位網友在Dcard發文,提到這些頂尖學子雖然努力拚搏,卻得承受龐大升學與職場壓力,他提出完全不同的見解,指出這一類人羣纔是真的「活得清醒」。
原PO在貼文裡比較醫學生和電資生,表示醫師的養成既漫長又艱辛,若想進入醫學系的窄門,在國高中就得投入大量時間、精力準備升學;若是家中無背景的學子,進入大學後還要維持成績、撰寫論文,甚至投入實驗室。住院醫師階段的漫長血汗訓練,也讓他們在取得職涯成就時,人生多已步入中年。
同樣的,電資生在升學期間就面臨較高門檻,大學時期一樣競爭激烈,需要兼顧課業、研究和推甄準備,進入研究所後還要擔心研究方向與準時畢業的壓力。步入社會後,他們仍需持續進修專業能力,或額外花時間處理專案,因此也有不少人承受不住,選擇轉向公職。
「相反地,臺灣8+9【8+9】「8+9」是網路流行用語,源自「八家將」的臺語發音。八家將原本是民間信仰中的陣頭之一,由於刻板印象認爲陣頭成員多爲社經地位與學歷較低的年輕男性,「8+9」在網路社羣上逐漸被引申爲負面稱呼。此詞常用來形容喜歡成羣結隊、耍狠的不良少年。似乎纔是真正實現『躺平』真諦的一羣人」,原PO指出,這個族羣早早脫離升學與職場壓力。當其他人還在討論幾歲要躺平時,「他們早就悟出了真理」。
當未來的醫學生、電資生仍在日夜苦熬時,「8+9頂着10幾歲年輕的肉體,享受青春、恣意的探索人體奧妙」。進入大學後,頂尖學子在課業和實習間忙碌到無法喘息,8+9卻已成爲社會人士。儘管他們的工作多爲短期性質,卻依舊能享受與年齡相符甚至超前的社交與財務自由,例如購車、聚餐等生活方式,展現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
原PO表示,待醫學生當起住院醫師、頂大電資忙於應酬和提升自己時,「8+9還是做着免洗工作,開着二手雙B,載着妹子啪啪走,但同時工作也完全沒有壓力,畢竟這種工作被辭職了,頂多再換一個就好」。直到醫學生與電資生熬過重重挑戰,步入社會擁有穩定職涯時,「從名貴豪車走下的卻早已是被牛山濯濯、日夜摧殘的中年面孔」。相較之下,8+9族羣早已在年輕歲月享受自由生活。
貼文發佈後,網友紛紛留言感嘆:「這種通常早結婚、早離婚,人生的視野就侷限在那一層,我們往上爬的過程也看了更多」、「差不多35歲時就會反轉了」、「確實,他們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即時享樂。當我們被學業壓得憂鬱症,他們卻跟朋友享受着青春時光,但相對的他們也承擔着年老後落魄的風險。有好有壞,每個人的選擇罷了,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問題在於『選擇』有限,高學歷也可以去做工地物流,想不想而已」、「頂層纔是享受世界的人,他們可以選擇做與不做,因爲財富自由得早,開業醫、開業藥都做消磨時間的,哪裡花得完,反觀+9做到死都還忙忙碌碌就爲生存,終究要爲自己少年躺平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