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同志 就是「雜質」?
波波漫畫
「打掉雜質」是區隔同志與敵人的過程,亦即「不是同志,就是敵人」,賴清德總統「團結國家十講」第二講,說「要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選舉罷免,一張又一張的選票,像打鐵鑄劍一般,一錘又一錘,千錘百煉,百鍊成鋼,打掉雜質,淬鍊出捍衛主權、守護民主鋼鐵般的意志」,就是這句話引來排山倒海的批評。
總統這句話雄壯威武,像極了早年蔣介石對軍隊的訓話,只要把「選舉罷免」改成「戰鬥」就可以了;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心目中的雜質,升學班的老師,視後段班爲拉低升學率的雜質;生了很多孩子的父母,也會把不成材或不聽話的孩子視爲雜質;甚至每個當權者都有眼中的雜質,陳水扁當市長,林森公園違建戶和萬華公娼是其「乾淨城市」主張的雜質;柯文哲當市長,北門後面大樓亂七八糟的商業看板是他想像的雜質。
但城市治理者眼中的雜質有時是一種生物多樣性,是構成城市特色的一部分,漢堡和阿姆斯特丹有玻璃娼妓任君品評挑選,無礙其城市評價;而香港老市區橫豎不一的招牌何嘗不是另一種美;但執掌國政的當權者,若將不一樣的聲音、不一樣的主張、不一樣的意識形態視爲「雜質」,將會是災難。
現在民進黨言必反共,反共的老祖宗是蔣介石,蔣介石一生反共,在大陸無視孫文的聯俄容共策略,執意將共產黨視爲雜質,務必去之而後快,終於導致西安事變,差點以身殉,即使最後被對手釋回,但最後還是神州易幟,轉進來臺。
來到臺灣,蔣介石已不得不反共,當時若不反共不能服衆,所以國民黨治臺初期發生的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都是貫徹其反共意志,無數的犧牲者都是蔣政權眼中的共匪「雜質」,所以活該被殺被關,但現在這些受難者的後代,卻在民進黨政府的「轉型正義」大纛下,接到平反證書與補償;甚至其中有些人也受到大陸「烈士」頭銜的肯定,誰是「雜質」?
回顧臺灣民主發展史,這些當權者眼中的「雜質」,正是幫臺灣民主開路造橋的先行者,這次演講中,賴總統引用蔣渭水的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蔣渭水是現在藍綠白都接受的英雄,但在百年前卻是當時統治者眼中的「雜質」,因推動設置議會遊行,還被判刑坐過牢。
黨外時期,爲民主奔走的黨外份子,在警總眼中是不是「雜質」?甚至很多人尚有記憶一九七九年美麗島事件,當時情治單位編排,媒體鋪天蓋地的指責下,全臺灣有多少人都認爲這些人是顛覆政府的「雜質」,被關坐牢是應該的?但現在誰會認爲受難者黃信介、施明德、呂秀蓮、姚嘉文是「雜質」?沒錯,昔日「雜質」,今日「稀土」。
政治運動最好用、但也是最愚蠢的一句話就是「不是同志,就是敵人」,這句話可區隔敵我,凝聚同溫層意志,但也將支持者愈圈愈小,最後形成自嗨;這句話的來源是蔣介石一九六二年國慶文告,文告說「共匪的口號『不是同志,就是敵人』,而我們反攻復國的信條,卻是『不是敵人,就是同志』」,這是蔣的栽贓,毛澤東似乎沒說過這句話,毛要的是「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
民主選舉不是過濾「雜質」,而是讓多元並存,容許不同聲音,罷免更不是過濾「雜質」,議會中不同主張就是制衡,哪能去之而後快?只有無菌社會纔會沒有雜質,但我們希望臺灣是北韓式的「無菌社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