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懶得丟!日本研究揭無法斷捨離的心魔 專家曝實用解方

當我們面對要不要丟東西的抉擇時,真正的困難往往不在於「怎麼整理」,而是「能不能放手」。示意圖/Ingimage

當我們面對要不要丟東西的抉擇時,真正的困難往往不在於「怎麼整理」,而是「能不能放手」。對住了幾十年的屋主來說,家中每件物品都像是回憶的載體,拿起來就會想起過去的人事時光,讓人難以下定決心。根據日本《Saison生活研究》報導,看似簡單的「丟棄」行爲,其實背後藏着很深的心理障礙:包括對物品的情感依戀、對回憶的執着,甚至對未知未來的焦慮,讓許多人不自覺囤積了大量其實用不到的東西。以下也整理了幾種常見的心理特質與實用的整理小撇步,幫助大家跨出第一步。

無法輕易丟東西的人,通常和物品之間有着深厚的情感連結,他們不僅覺得丟掉東西很可惜,還可能因此產生強烈的罪惡感,有時甚至需要透過擁有和囤積物品來感到安心。比方說,家裡堆滿了衛生紙、清潔劑等生活用品,除了想「以防萬一」外,就算是幾乎派不上用場的舊東西,也會因爲「也許將來會用到」的念頭而留着不丟。對這些人來說,囤積其實是一種讓自己覺得更有安全感的方式,而他們在行爲模式與性格上,也常有一些相似的特質。

如果東西堆到影響到日常生活,這就不只是「懶得收拾」的問題,而有可能跟心理或精神疾病有關:

囤積症

一種精神疾病,患者幾乎無法丟掉任何東西,不管是舊報紙、雜誌還是用不到的紙盒都要留着,甚至堆得家裡寸步難行。他們對物品有極強的情感依賴,連送人或賣掉都會覺得非常痛苦。這種狀況通常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如果沒有接受治療,可能會造成和外界隔絕,甚至連基本的居住都變得困難。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對 ADHD 患者來說,整理東西特別困難,因爲很容易被周遭的聲音或光線吸引而分心,也可能因爲情緒衝動,整理到一半就開始翻看舊東西,結果偏離原本目標。再加上規劃與組織能力不足,往往最後不但沒整理好,反而讓環境變得更亂。

失智症

除了記憶力變差之外,失智症患者還會因爲判斷力減弱,無法分辨哪些東西該留、哪些該丟,結果很難做決定。有些患者甚至會出現「被偷走」的妄想,擔心東西被人拿走而把物品藏在各個角落,之後又忘了藏在哪裡,讓家裡變得更亂。

如果想真正改變家裡凌亂、減少雜物帶來的壓力,《Saison生活研究》建議可以從一些簡單的方法開始,不需要一次把東西全都丟掉,也能逐步重拾整潔舒適的生活環境。

第一步,「丟掉明顯的垃圾」,可以先從最簡單的下手,把過期票根、壞掉的電器配件或沒用的包裝紙這些明顯的垃圾丟掉,讓視覺上先減輕壓力。

第二步,「將囤積物品降至最低」,儘量不要過度囤積像衛生紙、清潔劑這類生活用品,只留適量就好,家裡空間也會更舒服。

第三步,「使用頻率」,想留下哪些東西,可以依照「用得多不多」來判斷,真正常用的才保留,其他就可以考慮捨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