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調皮搗蛋!ADHD是腦部發展差異 醫揭常見5徵兆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黃鈺蘋指出,ADHD不是「不守規矩」,而是大腦發展的節奏不同所致,目前研究顯示ADHD藥物是最有效治療方式。(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
在教室裡,總有些學生被認爲「坐不住」、「太好動」、「老是忘東忘西」,但醫師解釋,很可能罹患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這常被誤解爲神經發展障礙,據統計,臺灣ADHD盛行率約爲9.02%,但接受診斷、治療的患者僅1.62%,有超過22萬名兒童與青少年,正默默承受學業、人際與自我認同的多重壓力,卻未被及時辨識與協助。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黃鈺蘋指出,ADHD不是「不守規矩」,而是大腦發展的節奏不同所致,研究顯示,ADHD患者的大腦部分區域發育比同齡孩子平均延後約3年,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衝動、過度活躍等表現。其成因與基因遺傳、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異常及環境因素息息相關。
黃鈺蘋在臨牀中,曾接觸一位國小一年級的孩子,這名孩子在課堂上總是坐不住、無法專心聽講,寫聯絡簿時總是漏東漏西,雖然聰明伶俐,但無法有效學習,影響了成績,也讓老師和家長感到困擾。
在詳細評估與討論後,黃鈺蘋與家長共同規畫出一套包含藥物治療、親職教養調整、生活規律建立及學校合作的多元介入方案。幾個月後,孩子明顯進步,不僅學習效率大幅提升,還開心地分享自己第一次當選模範生,也更能與同儕建立友誼。「我不會那麼愛生氣了,朋友變多了,爸爸媽媽也常誇我。」孩子臉上自信的笑容,是醫療介入最有力的證明。
黃鈺蘋表示,目前研究顯示ADHD藥物是最有效治療方式,藥物可改善注意力與衝動控制,而親職教養方式、學校支持策略、生活作息調整同樣關鍵,ADHD不是一種會消失的個性,而是一種可以被理解與引導的神經特質,黃鈺蘋說:「孩子不是故意搗蛋,而是需要被看見、被接住。」
她也提醒,若孩子出現無法長時間專注,容易分心;過於好動,難以安靜坐好;常插嘴、打斷他人、行爲衝動;容易忘記作業、拖延完成任務;行爲影響班級秩序,被頻繁投訴等狀況,應尋求專業協助評估。
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表示,ADHD並非育兒失當,更不是孩子故意搗蛋,而是一種可被診斷、可被治療的神經發展疾病,請詢求兒童身心科的幫忙,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是改變一生的關鍵,讓孩子在理解與支持中,活出真正的潛能與自信。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服用精神科藥物,請勿自行停藥!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