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貸款清收步伐加快 農信系統改革清掃“陳年舊賬”

本報記者 郭建杭 北京報道

中小銀行不良資產清收步伐腳步加快。近期,湖南、甘肅、山西、內蒙古等省份的農信系統再次推動不良貸款的清收工作。

雲南財經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金融學院名譽院長熊德平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我國小型農信系統是服務縣域經濟的毛細血管,承擔着支農支小的核心使命,這類機構普遍面臨‘三高一低’的挑戰,即服務對象天然風險高、下沉鄉村網點的運營成本高、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管理難度高以及機構自身因資本規模有限導致風險抵禦能力偏低。在不良率的現實壓力下,需構建既能堅守普惠初心、又能實現商業可持續的創新模式。”

多地推動不良資產清收工作

近期多個省份農信系統積極開展全員清收活動,重點圍繞零售貸款及“陳年舊賬”的收回。

公開信息顯示,新寧農商銀行、岳陽農商銀行、昭陽農商銀行、山西呂梁農信、內蒙古自治區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以下簡稱“內蒙古農信聯社”)等都在近期推動不良資產清收工作。

新寧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龍鈞在3月17日內部會議上指出,要全力以赴打好不良貸款清收處置攻堅戰,爲實現全年目標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3月13日,內蒙古農商銀行籌備組第二次會議上,內蒙古農信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提名)劉豐提出“要全面拆解分類不良資產包,區分不同層級、不同性質、不同主體、不同金額等,至少形成八類清收工作責任單”“堅決打好打贏清收攻堅戰、總體戰”。2024年11月12日,劉豐在呼和浩特、包頭等地機構調研督導工作時強調,要全力以赴完成不良清收追責問責。

山西呂梁農信系統內多個行社近期啓動集中清收行動。交城農商銀行方面指出,一方面精準鎖定目標,依據不良貸款金額、風險程度、清收難易度等要素,篩選確定目標清單,定製“一戶一策”清收方案;另一方面強化責任落實,建立目標戶清收責任制。

部分省份的農村金融機構對於不良貸款的集中清收,與省聯社改革進程緊密相關。記者瞭解到,在此前多個省份的農信系統改革期間,對各縣級行社的資產、債權和債務情況都有嚴格審計,此前發生的逾期貸款“陳年舊賬”,無論是計提還是追回都需要有明確的處理結果。

例如,湖南農信系統改革以地市改革先行,2025年湖南省內各市、州籌建統一法人,部分農商銀行已成立改革專班,統籌推進抵債資產處置、股權優化、清產覈資、資質承接、架構重組等關鍵環節。

3月10日,湖南省農信聯社發佈《湖南農信系統清產覈資及資產評估中介機構入圍項目》,爲湖南農信系統市州統一法人改革和部分村鎮銀行改制的清產覈資及資產評估服務機構入圍招標,改革工作涉及機構包含湖南省農信系統內102家農商銀行及第一批改革市州轄內7家村鎮銀行。

3月14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網站發佈的行政許可文件顯示,該局同意籌建內蒙古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要求6個月內完成籌建工作,籌建期間接受內蒙古金融監管局的監督指導。在內蒙古農商銀行的組建過程中,不良資產清收處置是核心工作之一。

實際上,中小金融機構過去幾年的風險化解、不良處置工作成果顯著,農商銀行不良情況整體已有所好轉。

2025年2月2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官網發佈《2024年四季度銀行業保險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情況》顯示,2024年年末銀行業機構不良貸款餘額32792億元,比上年年末增加536億元;不良貸款率1.50%,比上年年末下降0.09個百分點;關注率2.22%,比上年年末上升0.02個百分點。同期,農商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7776億元,比上年年末減少847億元。2024年四季度末,農商銀行整體不良率2.80%,比上年同期下降0.54%。

不良貸款清收處置難度大

對於未來如何提高不良資產的處置效率,農信系統改革專家陳星潤告訴記者:“農商銀行通過對不良資產的分類清收、盤活可以提高處置效率。例如,對暫時性經營困難的客戶,通過貸款重組、展期、調整還款計劃等方式盤活資產;對惡意逃廢債行爲,聯合司法部門、村委會等實施聯合懲戒。未來還可以探索多元化處置渠道,如試點不良貸款轉讓、資產證券化,或與地方政府合作設立風險共擔基金降低處置成本等。”

目前中小農商銀行不良貸款清收處置的難度增大,但根本原因在於所服務的小微客羣的天然高風險屬性。

熊德平告訴記者,首先,針對小型農信系統支農支小客羣不良率較高的問題,需構建“政策引導+科技賦能+生態協同”的立體化風控體系,在堅守普惠定位的同時實現風險可控。政策層面應建立差異化監管框架,通過分層監管機制適度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配套財稅激勵政策補償風險溢價,並優化貨幣政策工具實現精準滴灌,形成政策支持與風險緩釋的良性互動。其次,風控模式需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重構信用評估體系,整合非結構化信息構建“軟硬結合”的評估模型,同時創新風險緩釋工具。組織架構上應推動省聯社職能轉型,強化省級大數據平臺建設,並提升基層網點的“金融+技術”複合服務能力,通過全流程動態監測強化貸後管理。最後,構建多方參與的生態協同機制,建立政銀保風險分擔框架,明確損失補償路徑。同時,通過信用教育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以及“融資+技術+市場”的全週期服務提升客戶經營質量,從根本上實現從被動風控到主動預防範式突破。

熊德平指出,化解農信系統不良較高的問題,本質是要重構農村金融的底層邏輯,從單純資金供給轉向生產要素整合,從被動風險承擔轉向主動生態共建。通過政策兜底、科技破局、生態賦能的三維協同,在堅守支農支小定位的同時,走出一條風險可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未來農商銀行如何優化資產質量?陳星潤認爲,首先,優化信用評估體系。依據地方具體狀況,除了傳統的財務數據外,應將農戶的土地流轉狀況、農業生產經營記錄、社區聲譽等納入信用評價指標,以更全面地評估農戶的信用狀況。其次,加強風險控制的前置措施與差異化策略。深化貸前調查,結合農村“熟人社會”的特點,利用人際關係和地理優勢,通過實地考察、交叉驗證等手段深入評估借款人的實際經營狀況和信用聲譽,減少對形式化資料的過度依賴;實施差異化風險控制模型,針對資產輕、週期短的小農客戶羣,設計靈活的風險評估指標,例如引入非財務數據合理配置信用貸款與擔保貸款的比例等。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