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產品收益率大降17BP,銀行理財開啓預防性贖回,部分理財公司緊急“發聲”:債市回調空間有限
財聯社7月25日訊(編輯 王蔚)近日,隨着股市和商品市場上漲,蹺蹺板效應導致債市大幅調整,銀行理財開始預防性贖回債基。據財聯社從業內獲取的數據顯示,7月以來,銀行理財收益率呈先上升後下降趨勢。截至7月25日,理財產品近7日平均年化收益率2.94%,較6月底下降6.58BP;其中,純固收類產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爲2.59%,較6月底下降17BP。
浦銀理財、南銀理財於25日在官方公號發文,爲投資者打氣,本輪債市調整仍在合理範圍內,不必過於恐慌。
債市大跌引發純固收理財收益率大降17BP,預防性贖回已顯
行情數據顯示,7月24日,10年、30年國債分別上行2.9、3.2BP至1.73%、1.95%。AAA信用債1、3、5、10年活躍券分別上行2.9、4.9、5.5及5.5BP,國有行二永債大多上行5BP。
綜合市場分析,造成本輪債市下跌的原因主要在於市場風險偏好回暖、股市持續走強,疊加商品市場表現強勁,央行在部分交易日收緊資金面,導致債券收益率連續上行,由此帶來市場出現贖回現象。
業內人士表示,此輪贖回主體主要是債基,主要系銀行理財及其SPV等贖回債基,導致債基進一步贖回債券。銀行理財贖回債基,現階段處於預防性贖回,“這屬於止損操作,先避開這一段債市下跌行情,預防淨值進一步下跌”。
據普益標準數據顯示, 7月以來,銀行理財收益率呈先上升後下降趨勢。截至發稿日,理財產品近7日平均年化收益率2.94%,較6月底減少6.58個BP,其中純固收類產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爲2.59%,較6月底減少17個BP。7月6號以來,純固收類理財收益率不斷下行,近7日平均年化收益率從3.53%降低至7月20號的2.77%。
從數據上看,理財機構在債券下跌之際,仍在自主配置債券。
據財聯社根據業內獲得的數據,7月以來,理財對現券的日度淨買入規模沒有明顯減少,截至24日,理財日均買入債券規模超175億元,偏好1年期及以下債券,對此類債券淨買入規模佔比過半。
爲何銀行理財贖回債基卻自主配置現券?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對財聯社表示,贖回債基但維持現券配置的防禦性操作,本質上是機構在流動性管理、市場波動和資產性價比之間的權衡。
他分析認爲,基於流動性管理與贖回潮的負反饋效應,理財或機構投資者可能優先贖回流動性較好的債基,以應對潛在的流動性壓力,而非直接減持現券。同時,現券配置的剛性需求與策略調整,部分機構對現券有長期配置需求,即使市場波動仍需持有到期或維持一定的久期匹配,不輕易減持現券。
再者,受股債蹺蹺板效應影響,近期A股表現強勢,資金從債市流向股市,導致債基被贖回,但現券可能因機構配置需求或其他因素而相對穩定。最後,防禦性操作的核心邏輯在於,債基的申贖機制可能放大市場波動,而現券的持有到期策略可以避免短期市場情緒干擾。
存款搬家至理財,債券仍爲理財配置重點
受存款利率和廣譜利率下降的影響,存款搬家至理財現象越來越突出,銀行理財面臨較大的資產配置和再投資壓力。
據媒體報道,多家理財公司將同業存款利率作爲定價錨,通過實現目標溢價,來吸引存款持續流入。業內人士稱,雖然債券市場下行,但是理財客戶偏保守,權益市場波動較大,因此理財配置仍以債券爲主,權益“不敢”配置過多。
據中國理財網7月25日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30.67萬億元,較年初增加 2.38%,同比增加7.53%。在理財規模增長的同時,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規模仍然很低,分別爲0.07萬億元和 0.02萬億元,佔比分別爲0.23%和0.07%;投向端來看,截至2025年6月末,理財產品投資資產合計32.97萬億元,其中投向權益類資產餘額0.78萬億元,較2024年底降低0.05萬億元。
可以看出,債券等固收類資產仍然是銀行理財的重要配置方向。在利率下行、期限利差與信用利差逐步收窄疊加此輪債市下調的大背景下,銀行理財收益率也受到影響。
本輪債市下跌會引發理財贖回和“負反饋”嗎?部分券商發佈研報認爲,本輪債市調整仍在合理範圍內,市場不必過於恐慌,應當理性看待市場。
招商證券在研報指出,當前央行貨幣政策基調依然偏鬆,資金面依然寬鬆。7 月以來DR007 中樞爲1.5%,資金價格稍高於7 天逆回購利率。且和年初相比,年內機構積累了一定的浮盈,對債市波動的抵抗能力增強,尚未出現理財贖回負反饋的現象。
華創證券研報也表示,根據2023年以來的小級別贖回潮經驗顯示,觸發贖回後10y國債收益率調整峰值在7-11bp,中位數在8bp附近,目前已調整3.4bp,後續或仍有3-7bp調整空間,當前位置都逐步具備配置價值。
華泰證券張繼強團隊認爲,從歷史經驗來看,一旦債市形成贖回反饋,容易出現一定的“自我強化”,尤其是新媒體往往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且理財低波模式已弱化,此次信用債ETF規模較大、T+0更加靈活,值得警惕。若要快速阻斷反饋循環,可能需要一定外力介入,首先往往是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方式向市場投放流動性,穩定資金面預期,此外,短期股市表現也是關鍵變量。
或是爲了穩住規模,避免遭到“非理性”大額贖回,一些理財及時在官方微信公號發文,給投資者打氣,對債市走向發表看法,認爲債市回調空間有限,建議投資者繼續持有。
此外,財聯社注意到,或由於渠道銷售壓力,爲避免理財“非理性”大額贖回,也有理財公司開始“發聲”。例如,浦銀理財相關發文稱,經濟端,年內經濟基本面仍利好債市,整體經濟結構性改善程度有限;政策段,當前貨幣政策預期仍然維持偏寬鬆基調,下半年仍有總量寬鬆政策的操作空間,爲債市創造相對合意的投資環境;配置資金端,利率上行幅度較大,保險等中長期資金配置意願增加。
短期債市或仍有情緒性脈衝,但趨勢性回調的風險仍然較低,回調空間較爲有限。
南銀理財在相關發文中表示,近期債市波動主因在於風險偏好回升壓制債市以及前期債市交易擁擠引發回調,但是當前經濟仍處於"弱現實"階段,消費動能減弱、地產修復緩慢、出口面臨壓力,貨幣政策預計維持寬鬆以配合政府債發行。債券票息價值已明顯提升,爲中長期收益奠定基礎。並建議投資者繼續持有以享受票息收益,拉長持有期限、淡化短期波動對最終收益的影響。
某券商資管部負責人對財聯社表示,債券市場下行影響可控。一方面理財贖回債基,資金最終仍然會流向債券市場。另一方面,央行會“出手”平抑債券市場,利率大幅波動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