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產登記跨城通辦重構行政服務空間邏輯
王志順
近期,政務服務領域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五座超大城市通過“雲端握手”,簽署不動產登記“跨城通辦”合作協議。這項改革將抵押登記、產權變更等高頻業務從“跨城跑斷腿”變爲“居家指尖辦”,實現了69個登記機構的無縫銜接。協議生效當天,杭州北京聯動辦結首單業務:在工商銀行杭州半山支行,客戶成功辦理北京市昌平區房產抵押權設立登記。
當北京居民在杭州窗口辦理房產抵押,深圳企業居家完成上海不動產信息變更,這些曾經需要耗費數日跨城奔波、反覆提交材料的複雜流程,已轉變爲五城居民指尖上的便捷操作。北上廣深杭聯合推進的不動產登記“跨城通辦”,不僅顯著提升了便民服務的效率與體驗,更是依託數字化技術對傳統行政管理方式的一次創新突破,爲區域協同治理開闢了新通道。其背後折射的,是政府服務理念從“以行政管轄爲本位”到“以羣衆需求爲導向”的深刻轉變。
此項改革最具突破性的價值,在於其重構了行政服務的空間邏輯。過去,羣衆辦理跨城業務時常陷入“證明我是我”“證明房產是房產”的循環困境,不同城市的表單差異、流程壁壘讓簡單登記變成耗時良久的“公文旅行”。如今五城共建的協同網絡,通過數據共享與標準互認,使行政服務的物理半徑在雲端歸零。這體現了對現代社會經濟要素“液態流動”特性的精準把握,同時也彰顯了將“羣衆跑腿”轉化爲“數據跑路”的思路創新。
作爲市場經濟的基礎設施,不動產登記本應降低交易成本,卻曾因地域分割異化爲制度性摩擦。五城通辦以刀刃向內的流程再造,將分散的行政資源凝聚成服務合力,這標誌着“服務型政府”建設已邁入實操階段。尤爲可貴的是,改革在提升效率的同時,構建了“可追溯、可問責”的閉環機制,既打破了“各掃門前雪”的傳統格局,又牢牢守住了產權安全的底線,爲全國“放管服”改革樹立了新標杆。
置於國家戰略的角度審視,此項試點猶如投入湖面的智慧之石。當企業處置異地資產如同本地操作般順暢,“候鳥式”就業者不再爲行政壁壘焦慮,這種制度創新所釋放的,正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亟需的“制度紅利”。其構建的協同模板與統一技術標準,具備向社保轉移、醫療結算等民生高頻領域復刻的潛力,將有力推動“跨省通辦”從單點突破走向系統集成。
當然,改革仍在路上。遺產繼承等複雜事項的辦理尚需攻堅,參與城市也不妨從核心圈向更廣的都市圈擴展,線上線下服務的“接縫處”亦有待打磨。不過,其揭示的路徑已然清晰:社會治理必須用好“用戶體驗”這把尺子,重新丈量每一項服務的流程設計。當更多部門學會以“用戶視角”替代“管理視角”,那麼“辦事像社交聊天一樣自然”的願景便將加速照進現實。
此次政務創新也提示我們,消除行政服務的“距離焦慮”,技術只是利器,真正的密鑰在於縮短心理圍牆。五城的實踐印證了一個深刻的治理哲學——當人民需求真正成爲座標原點,再堅固的行政壁壘都能轉化爲服務創新的連接點。在數字化轉型重塑政府形態的今天,這種突破地理桎梏的智慧與擔當,正是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最動人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