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小度做AI眼鏡這事兒,能成嗎

一夜之間,小度要做AI眼鏡的消息,傳遍了國內外科技圈。

消息公佈後不到一週,11月18日,Rokid舉行了新品發佈會,推出新一代AR眼鏡Rokid glasses。這款重49克的AR眼鏡,集成了阿里巴巴的通義千問AI,使得這款眼鏡也了具備物體識別、語音查詢、文本翻譯、實時導航等功能。

而在這之前,Meta的AI眼鏡已經賣瘋了;微軟、蘋果、谷歌傳言都在研發新品;華爲、訊飛忙着出新品;字節據傳也有可能入局;李未可在今年上半年發佈Metalens Chat;小米傳聞明年二季度推出對標Ray-Ban Meta的全新產品,三星傳言明年也將推出一款類似的眼鏡…

這時大家才猛然發現,無人注意的AI眼鏡賽道,已經行至中局,而小度此時宣佈入局,不免讓人疑惑,時機晚不晚。而另一方讓人好奇的是,AI眼鏡賽道到底有多香,抓住了這麼多廠商的心?而小度此時才入局,勝算有多少?又能爲AI眼鏡整個行業,帶來什麼樣變數和增量,能否成爲那個破局者?

1、起步不算早,小度爲什麼跑步入場

小度爲什麼要入局這個日益紅海的賽道?很簡單,在可預見的未來,AI眼鏡最有希望成爲智能穿戴設備之王。

爲什麼這麼說?

十年前,消費者還會爲了一個功能單一的智能手環買單。如今,連智能手錶都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市場亟需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智能穿戴設備。

但,要同時滿足既智能、又輕便、還個性化的可選項並不多。在這方面,AI眼鏡的價值是獨一檔的。

首先,AI技術的發展,已經能夠爲眼鏡提供強大的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等功能,即便是端側大模型,可用性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其次,芯片、傳感器、電池的性能不斷提升,逐步解決了算力和能耗之間的矛盾,在保證算力需求的同時,延長續航時間;最後,AI大模型的發展,多模態、強化學習、語音識別、語義理解等領域的不斷進步,也爲AI對眼鏡的重塑,帶來了無盡的想象空間。

市場的反饋,也證明了AI眼鏡市場前景巨大。

根據相關數據,2023年全球智能眼鏡銷量爲101萬臺,而2024年第一季度智能眼鏡出貨量同比增⻓了217%。去年9月,Meta和雷朋合作推出Ray-Ban Meta。如今,該眼鏡已突破150萬銷量,且增長勢頭未見放緩,2024年銷量有望達到200萬臺。

但AI眼鏡的市場潛力,還遠不止於此。根據貝哲斯智能眼鏡市場研究報告,預計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鏡全球年銷量有望達到5500萬副,市場規模將達到1067.78億元。

五年時間, AI眼鏡能有如此快速的增長,需要的是不斷完善的產業鏈。

AI 眼鏡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積極參與,包括光學部件供應商(如水晶光電、舜宇光學科技等)、芯片廠商(如恆玄科技、瑞芯微等)、傳感器廠商(如韋爾股份等)、製造廠商(如歌爾股份、立訊精密等)以及傳統眼鏡廠商等,形成了較爲完整的產業生態。

這也是爲什麼主修大模型的Meta,加上毫無智能硬件積累的雷朋,就能以穩定的產量,快速發售AI眼鏡。

行業頭部玩家帶來的信心,也讓AI眼鏡這個賽道變得異常火熱,因此這個局,小度必須入,並且應該入。

必須入,是因爲小度基因裡,本就專注AI+硬件產品,AI眼鏡賽道絕對不能錯過;應該入,是因爲小度可以提供更好的軟硬件。

在11月12日的百度2024世界大會上,小度科技CEO李瑩向世界公佈了小度AI眼鏡的消息。

李瑩表示,這款產品是全球首款搭載了中文大模型的AI眼鏡。而在各個方面,小度AI眼鏡雖然還未量產面市,卻已經大大勾起了外界好奇心:

重量更輕,45克體重,領先於同行業49克;續航能力更強,充電30分鐘,續航56小時,打電話/聽歌5小時,領先於同行業充電70分鐘,續航50小時,打電話/聽歌3小時;像素更高,1600萬像素超廣角攝像頭,最高4656*3496像素,並搭載自研的防抖算法,領先於同行業的1200萬像素,最高4032*3024像素攝像頭。

軟件配置,據瞭解,小度的AI能力,源自號稱“最懂中文”的文心大模型,可以無縫對接包括百度地圖、搜索、百科在內的百度應用生態。

看起來,小度入局AI眼鏡,是其AI+硬件戰略,一以貫之的堅持與探索,畢竟,在以AI爲原點的佈局裡,小度智能音箱、智能屏、健身鏡、智能學習機、耳機...等IOT品類,已經覆蓋了4600萬家庭用戶,這次只不過AI路徑上的又一次嘗試,看起來裝備精良,彈藥充足。

但有一點不容忽視,現在入局,先發優勢還有嗎?

李瑩表示,小度AI眼鏡最晚發售時間不會超過明年上半年。但產業鏈完善了,AI能力提升了,並不代表着很多事情就能一下子解決。硬件產品很多時候急不來,否則產品質量就很難保證。

那小度憑什麼認爲,自己既能跑的快,還能跑的穩?又憑什麼認爲能完成彎道超車呢?

2、AI眼鏡賽道廝殺慘烈,小度能贏嗎

AI眼鏡這個賽道,如今廝殺慘烈。

國外,Meta是具有大模型研發能力的巨頭,擁有影響力巨大的LlaMA開源大模型;Frame由前蘋果員工創辦,開源代碼和開發者計劃吸引衆多開發者,其產品可以直接對接Chat GPT-4o、Claude 3、LlaMA 3等多種大模型…國內,華爲佈局較早,旗下鴻蒙系統可以實現華爲全家桶多設備聯動;科大訊飛在智能語音領域有着多年的技術積累;小米擁有強大的供應鏈和成本控制力;Rokid已經建立起規模較大的開發社區生態…

這個領域,似乎不論是科技廠商,還是傳統眼鏡製造商,都能進來分一杯羹。而小度能從重重圍堵中突圍而出嗎?

答案是肯定的。

先來看一個大突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此次世界大會上表示,現在的大模型已經基本消除了幻覺。這意味着,AI已經已經可以用來解決很多實際應用場景了。也就是說,接下來小度推出的AI眼鏡,不只會回答明天天氣怎麼樣、今天午餐吃什麼,沒事兒聊聊天,平時當個音樂播放器。它的價值也滿足了實際應用場景的需求。

例如,路過景區時,根據攝像頭拍攝的畫面、GPS定位等信息,結合地圖數據,爲用戶進行導遊,信息講解。在讀書、學習時,利用圖像識別、手勢識別等AI功能,讓用戶更方便的記筆記、劃重點。出國的時候,通過麥克風獲取對方的聲音,利用大模型將外語翻譯成中文。在開會時,可以直接提煉要點…等等。

當然,這些功能,大模型實現起來都不難,難的是,如何讓大模型在一個算力和電力都受限的眼鏡上,更好、更持久的解決用戶需求。

需要快速響應用戶反饋的模型,要放在端側;需要完成更復雜需求的模型,要放在雲上。芯片、存儲、傳感器、傳輸模塊等硬件要做到既保證功能又平衡成本,需要經過多輪測試。想要降低功耗,就要針對硬件研發定製化的操作系統…甚至不侷限於此,而這些問題,都是對廠商“軟硬一體”能力的考驗。而“軟硬一體”這個能力,更是需要長期技術積累。

小度擁有這項能力嗎?衆所周知,小度一直貫徹“以AI爲核心、以硬件爲載體”的戰略。而對軟硬一體產品定義的能力,也是小度AI+硬件延續至今的關鍵。

在該戰略的影響下,小度已經完成了全系產品上線了大模型能力,基於文心大模型進行重構,推出智能硬件操作系統DuerOS X,積累了從電子器件到成品組裝的全鏈條供應鏈資源。近十年的軟硬結合經驗,使得小度能夠圍繞AI,衍生出智能音箱/智能屏、健身鏡、 智能學習機、閨蜜機、耳機、IOT全屋智能等一些列不同品類的智能硬件產品,此次發力AI眼鏡賽道,遵循的也是這個邏輯。

或許,這些還不夠,相較於其他玩家,小度在硬件上積累的供應鏈資源,從芯片、PCBA、電子器件到成品組裝的全鏈條供應鏈資源;以及依託百度帶來的數據和應用生態,也是小度敢踏出此步的關鍵。畢竟,除了以上種種,小度本身也擁有着龐大的用戶羣體,而且更是成爲流量入口本身。

這些無疑將成爲小度破局的底氣。

3、不吹不黑,小度做眼鏡這事兒,能成

有行業人士認爲,AI眼鏡首先必須是一款佩戴舒適、可靠的眼鏡,其次纔是一款具備AI功能的智能設備;另一位行業人士認爲,AI眼鏡越接近傳統眼鏡,就越能替代它們;還有行業人士認爲,Ray-Ban Meta的消費者,大部分是衝着雷朋去的。

但不管怎麼說,AI眼鏡是一個功能性爲核心,兼顧時尚屬性的產品。

用戶可以因爲時尚原因去購買一款AI眼鏡,但時間長了,心中難免產生疑惑,如果一款AI眼鏡不能解決我的實際問題,那我爲什麼不買更時尚、更輕便、不需要老得惦記充電的普通眼鏡呢?

在筆者看來,用戶需要的不是一款有AI功能的眼鏡。用戶需要的是一款,能通過AI解決實際應用需求的眼鏡。AI眼鏡應該作爲人類的第一視角設備,通過捕捉視覺、聲音、位置等信息,成爲更高效、便捷的人機交互入口。

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的AI眼鏡處境和當初的智能手機非常相似。

遙想當年,無論是軟件公司,還是傳統手機制造商,都曾認爲智能手機,就是可以安裝各種應用的手機。一時間,樣式各異、搭載着種類繁多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充斥市場。

結果就是,軟件生態亂七八糟,硬件藉口標準繁雜,使用體驗千差萬別。

最終結束整個行業的野蠻生長,成爲行業標杆的,是蘋果。

而蘋果一統江湖的武器,正是其強悍的軟硬一體能力,完善的軟件生態,以及掌控了完整的硬件供應鏈,最終,製造出了原生的智能手機,而不是僅僅加入“智能功能”的手機。

縱觀AI眼鏡賽道,小度無疑是最符合上述條件的破局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其他參賽選手,小度AI眼鏡是AI原生產物,而不是接入了AI功能的眼鏡。

這麼看來,小度的贏面,還真挺大的。

作者|安輿

編輯|胡展嘉

運營|陳佳慧

出品|零態LT(ID:LingTai_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