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保費逾10年未檢討 專家:考量物價 應調高門檻至10萬
健保擴大補充保費新制引發爭議,政院前天緊急喊「卡」,健保專家認爲,臺灣應理性思考健保的未來財務狀況,補充保費不是不能擴大徵收,而是需考量如今物價,門檻應從每年二萬提升至十萬,另也建議,應趁此重新思考健保基本費率與其上限,才能達到健保永續目標。
中經院長連賢明表示,明年健保收支差距將達七百億元,調漲一般保費最能補足缺口,但漲保費的部長都得下臺,才讓衛福部轉向補充保費改革,而補充保費門檻自二○一三年設定以來,已超過十年未檢討,當時由政大健保研究團隊試算訂出「每單二萬元」標準,如今物價、所得皆已成長,建議重新精算,將門檻提升至十萬,並同時考量行政成本與收費公平性,避免「收費比收入多、行政成本比保費高」的現象。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也認爲,補充保費改革方向正確,但步伐太快、設計過急,他支持提高單筆扣繳上限至五千萬元,強調受影響多爲科技業或高資產族,這羣人不反對多繳保費來幫助弱勢。
臺大醫院長餘忠仁指出,健保費基長期依賴薪資所得,高齡化導致工作人口減少,財源勢必吃緊,將投資所得納入費基方向正確,只是怎麼徵、門檻怎麼定,得再精算。
目前未討論到一般保費,光補充保費改革,就觸動國人敏感神經,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說,可先推動「健保協同商保」,由政府主導設計「癌症新藥附加險」,讓民衆自願加保,補足健保對昂貴新藥保障的不足,政府若能坦然面對健保覆蓋不足、邀集專家設計保單並結合民間力量,就能啓動此制度。
臺灣醫院協會理事長李飛鵬說,國內病人自費比率高,民衆應靜下思考,若要健保面面俱到,應提升一般保費費率,廿年來,牛肉麪售價都漲價無數次,保費只調過三次,民衆寧願一次脊椎開刀就付四、五十萬,導致因病而貧,也不願多繳健保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