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上摸到包千萬別大意!小心是惡性腫瘤

摸自己脖子的時候,有些人可能會發現脖子居然有包塊,於是不免好奇和擔憂,這個包塊到底是什麼?會不會是腫瘤?

其實,脖子上的包塊確實不能排除腫瘤的可能,畢竟一些腫瘤最直觀的表現之一就是身體出現結節/包塊。但大家也不用過度焦慮,有“包塊”不代表就一定等於有“癌症”,因爲這些包塊大多數是良性病變,具體還要分情況而論。

那麼,頸脖子上的包塊可能預示着哪些疾病呢?今天我們就來進行詳細分析。

1.淋巴結腫大(也是最常見的)

頸部淋巴結腫大以良性居多,最常見的是炎性淋巴結腫大,即感染性原因引起淋巴結腫大,包括細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等,比如咽炎、扁桃體炎、牙齦炎等均可引起頸部淋巴結腫大,這種淋巴結通常質地偏軟、有壓痛,感染控制後可縮小。結核桿菌等特殊細菌感染(頸部淋巴結核),淋巴結可呈串珠樣腫大,質地相對會更硬一些,可能伴有低熱、盜汗、乏力等。

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橋本甲狀腺炎等),長期慢性炎症刺激(如鼻炎、咽炎反覆發作)可有淋巴結反應性增生,摸着質地韌、活動度好,無明顯壓痛。

頸部淋巴結腫大,有時也要警惕惡性腫瘤可能:

一是原發的“淋巴瘤”。淋巴瘤是起源於淋巴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主要表現之一就是淋巴結腫大,通常表現爲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質地堅韌,可能融合成團,同時可能伴有發熱、體重下降、夜間盜汗、瘙癢等症狀。

二是繼發的“淋巴結轉移癌”。頭頸部惡性腫瘤(如鼻咽癌、甲狀腺癌、口腔癌等)容易轉移至頸部淋巴結,表現爲單個或多個質硬、固定的腫大淋巴結。非頭頸部腫瘤(如肺癌、乳腺癌、胃癌)也可轉移至頸部淋巴結。

那麼,怎樣的腫大淋巴結要警惕惡性腫瘤?以下幾個要點有助於協助初步判斷:

問病史

通過問診瞭解症狀,炎性淋巴結腫大特別是急性炎症,往往有疼痛、觸痛,局部可有紅腫,有症狀的淋巴結腫大往往炎性可能性大,但要注意惡性腫瘤可能同時伴有炎症。不痛的淋巴結腫大容易被忽視,反而要更警惕惡性腫瘤。

看大小

通常 1cm以下的淋巴結,更傾向於良性可能,越大的淋巴結,越傾向於惡性可能,超過1cm 特別是1.5cm 以上的淋巴結更要高度重視。但不能只看大小,還要結合其他特點來分析。其實更重要的不是一次檢查的大小絕對值,而是變化趨勢,進行性增大(一次比一次大)的淋巴結更傾向於惡性,特別是逐漸融合的淋巴結更要警惕。

觸形態

通過觸診初步瞭解淋巴結的形態,是圓形還是梭形長條形,邊緣是否整齊規則等。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的淋巴結更傾向於惡性。梭形(長徑大於短徑)的淋巴結,更傾向於良性;類圓形(長徑和短徑差不多)則更傾向惡性。

摸質地

通常那種摸起來很硬且活動度差、固定(與周圍組織粘連,難於推動)的腫大淋巴結,淋巴結轉移癌可能性較大;摸起來質韌的淋巴結腫大,更傾向可能是淋巴瘤。

以上信息只是提供初步線索,不能簡單地對號入座,還需要結合抽血化驗、超聲等影像檢查進行綜合分析和傾向性判斷。如果考慮良性可能性大,視情況對症治療或隨訪複查動態觀察。如果傾向惡性可能,則要進一步檢查,最終確診要靠穿刺或切除活檢病理檢查。

2.除了淋巴結腫大

還可能預示着這些疾病

甲狀腺疾病

頸部前方的包塊,通常提示甲狀腺疾病,多爲無痛性,隨吞嚥上下移動,良性居多,用不着過於焦慮。很多人的甲狀腺結節包塊是在做超聲檢查時發現的,甲狀腺超聲檢查報告通常會給出 RADS 分類(分級),通過影像學特徵以數字分級的形式來給出大致的良惡性傾向,數字越大,越可能是惡性。

一般來說,RADS1 類是正常;

RADS2 類是良性;

RADS3 類絕大多數是良性,惡性可能性極低(通常在 2% 以下),不用擔心焦慮,建議隨訪複查動態觀察;

如果是 RADS≥4 類,惡性可能性增加,根據具體情況可考慮短期複查密切隨訪動態觀察,或立即穿刺活檢,或直接手術。其中 4a 類多數仍是良性,惡性概率 2%-10%,4b 類惡性概率超過 10% 但低於 50%,4c 類惡性概率明顯增加(超過 50%);

RADS5 類則極大概率是惡性(超過 90%),最終確診要靠穿刺活檢或手術病理(已經有病理確診的結節屬於 6 類)。

涎腺腫瘤

除甲狀腺疾病之外,頸脖上的包塊還可能是涎腺腫瘤。這是發生在涎腺(唾液腺)組織的一類腫瘤,發生於腮腺者,包塊可位於耳下、耳前區域;還可發生於頜下腺者,包塊位於下頜角下方。

良性腫瘤:多表現爲生長緩慢的無痛性包塊,質地中等,邊界清楚,活動度好。

惡性腫瘤:通常生長較快,腫塊質地較硬,邊界不清,或無痛或者伴疼痛,侵犯神經時可出現面癱、舌麻木等症狀。

根據症狀表現並結合影像學檢查(超聲、CT 或磁共振等)可做出初步診斷,穿刺活檢或手術病理檢查是確診的金標準。

脂肪瘤

這是常見的良性腫瘤,由脂肪細胞異常增生形成,頸部是好發部位之一,可觸及皮下腫塊質地柔軟、表面光滑、邊界清、活動度好(與周圍皮膚無粘連,可推動),按壓無疼痛或輕微痠痛。

這種情況通常不用特殊處理,隨訪複查動態觀察,但如腫瘤較大,壓迫導致疼痛、功能障礙等,或者影響美觀,可酌情考慮手術切除。極少惡變,如果短時間內迅速增大、質地變硬、活動度下降,則要警惕惡性可能(脂肪肉瘤,罕見),須及時就診。

其他少見的皮膚/軟組織病變

良性的比如皮脂腺囊腫、神經鞘瘤(施萬細胞瘤)、纖維瘤、血管瘤等;惡性的比如皮膚癌、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等。

最後特別提醒:對於身上摸到的淋巴結或結節腫塊,要客觀理性對待,既不能不管不顧,也不要胡亂恐慌焦慮,不要自己到網上搜索而後簡單地對號入座。正確的做法是及時到醫院就診,醫生會結合多方面信息並配合必要的影像檢查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切記不要自行按壓、熱敷或採取所謂的“偏方/秘方治療”,以免延誤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