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高管呼籲高階智駕必須收費,免費將導致“內卷”加劇
近日,博世智能駕控中國區總裁吳永橋在2025人工智能大會上呼籲:“高階智駕絕不能免費推廣,若所有車型免費搭載,將給中國智駕行業帶來災難。”當前車企“智駕平權”戰略背後,確實存在營收增長卻利潤暴跌的困局,吳永橋的“災難論”也並非危言聳聽。
收費與免費的博弈
目前主流車企的智駕商業模式呈現兩極分化。
收費派的代表是特斯拉和華爲。特斯拉FSD(完全自動駕駛)採用訂閱制,一次性買斷價6.4萬元或按月付費,全球用戶滲透率約13%,中國區價格近期下調至3.2萬元以刺激購買;華爲的ADS高階智駕包定價3.6萬元,支持城區NCA功能,已在問界、阿維塔等車型落地,強調“技術即價值”。
而像奔馳、寶馬等豪華品牌,將L2+級智駕作爲選裝包,價格區間1-2萬元。
免費派則是佔據大多數,其中,比亞迪2025年推出“天神之眼”系統,在10萬級海鷗車型標配L2+智駕,通過規模化攤薄成本;理想全系車型免費提供高速NOA;小鵬將XNGP功能下放至16.99萬元的G6車型,以“技術普及”換市場份額;奇瑞宣佈2025年起全系搭載高階智駕系統,覆蓋自動泊車、高速領航等核心功能,也是免費使用。
免費派的目標清晰務實,即以高級別智能輔助駕駛配置來換取市場份額,塑造技術領先的形象,先活下來再圖謀未來收費可能。同時,也有“以免費換取數據”的考量,讓用戶在實際使用中成爲其算法迭代優化的數據貢獻者。
免費模式或阻礙技術創新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5年1-5月中國汽車工業營收增長7%,乘用車銷量增長14%,但利潤卻下滑11.9%。吳永橋直言:“在整個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只有兩家優秀的同行,華爲和寧德時代在主機廠面前有一定溢價的話語權,其他所有的中國汽車供應商,包括博世都只能面臨殘酷的價格競爭。”
吳永橋認爲,智駕技術的研發與落地極爲複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免費推廣不僅無法讓企業收回成本,還會導致市場“內卷”,阻礙技術創新。
吳永橋預測,隨着技術標準化和國家強法規監管,智駕未來可能成爲像安全帶、安全氣囊一樣的標準配置。屆時,主機廠若全棧自研智駕,將面臨巨大成本與投入,卻難以獲得差異化競爭優勢。
用戶預期:付費即兜底
車企如何能讓消費者甘心掏錢購買智駕服務呢?吳永橋表示,當智駕技術達到極致性能、極好體驗,給用戶帶來極度自信、安全、舒適,用戶一定會買單。
然而,用戶對於智駕服務的預期,與收費與否強相關,其中最重要的是智駕責任歸屬的問題。如果在收費模式下,因智駕導致事故,是否意味着主機廠、算法提供商乃至感知硬件供應商應承擔法律責任?
對此,公安部相關負責人再次明確:目前我國市場上銷售的汽車搭載的“智駕”系統都不具備“自動駕駛”功能,都還暫時停留在輔助駕駛階段,車輛還是需要人來操控,駕駛人才是最終的責任主體。
這無疑給現階段高級別智能輔助駕駛潑了一盆冷水,也讓車企在推廣收費輔助駕駛服務時如履薄冰,顧慮重重。對消費者而言,清晰的責權劃分與完善的追責機制並非苛求,而是其支付費用後應得的承諾與權利保障。
可見,只有當技術、用戶預期以及法規完全匹配之下,智駕收費才能真正普及。
南方網、粵學習記者 許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