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閉幕,達成這些重要共識|直擊博鰲

3月29日,爲期四天的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閉幕。

博鰲亞洲論壇理事會秘書長李保東在閉幕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年會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積極成果,深入分析了當今世界面臨的主要挑戰,增進了國際社會共擔責任的共識,發出了團結合作共促發展的這一代表亞洲的重要呼聲,與會人士達成了諸多具體共識。

第一,各方對當今世界所面臨挑戰的認識更加明確。無論是全球經濟復甦乏力,還是地區衝突持續發生,都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共同挑戰。去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氣候變化等長期性的挑戰也表現得越來越顯著。然而,無論是戰亂衝突還是全球升溫,人類自身正是製造這些挑戰的源頭。

第二,只有團結合作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全球危機迫使我們坐在同一條船上,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共同划向正確的方向。在共同挑戰面前,各方都必須承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目前,國際社會必須展現出智慧、勇氣和包容,把政治意願和經濟合作很好地結合起來,同心協力相互尊重,才能克服障礙,爲人類創造更加繁榮和可持續的未來。團結合作、多邊主義、全球化和開放型的世界經濟是前進的必由之路。

第三,世界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碎片化問題日益嚴重。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持續存在,保護主義政策和貿易衝突不斷升級,擾亂了全球供應鏈,阻礙了經濟增長,破壞了投資者信心。世界需要一個基於公平和開放原則的多邊貿易體系,要消除不公平的貿易壁壘,通過數字化讓供應鏈更加的透明。全球金融體系應該確保所有國家平等,而不是僅讓少數國家受益。

第四,亞洲正在引領可持續發展的新時代。預計今年亞洲會貢獻全球GDP增長的60%以上;亞洲佔世界商品貿易總量的53%;直接外國投資過去幾年顯著增加;亞洲還在加快成爲先進技術中心,佔全球已申請專利的70%。此外,亞洲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面對挑戰,亞洲展現出巨大的韌性。亞洲仍然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最值得投資的地區。

對於亞洲來說,共同的責任是要維護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維護作爲全球經濟增長中心的積極勢頭,要繼續推動更深層次的融合和更好的互聯互通。亞洲國家要保持高度警惕,要防止外部挑撥離間,擦亮眼睛,不能被誤導。

第五,中國是“後疫情時代”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中流砥柱。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中國的發展目標最明確、路線圖最清晰,最具有操作性,國內環境最穩定,市場規模和潛力最大。儘管中國經濟面臨一些挑戰,但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中國正在推進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有望繼續成爲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

第六,創新是推動發展的不竭動力。要應對當今世界面臨的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無論是進一步釋放數字經濟的潛力,還是加快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都離不開科技的進步和支撐。在加快科技創新的同時,也要防範其帶來的風險,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的發展方面,國際社會應該加強協調、加強合作,確保這個領域、這一新的技術能夠安全可控。

新質生產力這個熱詞在今年年會上引發了非常熱烈的討論,其內涵的實質重要性,包括外延越來越被各方所認識。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起主導作用。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當中,教育和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要培養一大批懂科技、懂資本、懂市場、懂法律、懂金融的企業家和專門人才。他們是新質生產力的主宰,這一點在今年的年會上有了新的認識。

第七,必須加快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不同國家和地區都要切實承擔起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爲實現全球碳中和,各國應該採取更多的實際舉措增加可再生能源佔比,實現化石能源的清潔利用,保護好森林、海洋等碳匯資源。實現碳中和,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企業和每一個公民的義務。

與此同時,要重視幫助發展中國家進行綠色融資。在全球氣候變化應對策略中,加快亞洲電力體系向零碳過渡已經成爲關鍵手段之一。爲實現零碳目標,關鍵在於建立更爲明確的激勵政策,並且通過價格等手段來限制化石能源電力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