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稱「沒拿藥」不付掛號費!醫師曝最慘例子 嘆何必當初

有病人門診看完檢查報告後,稱「沒拿藥」拒付掛號費,陳志金曝嚴重後果。(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ICU醫生陳志金近日發文分享,有同業訴苦,在門診用心的跟病人詳細解釋報告,病人離開時卻表示不願意付看診費,並強調醫師「只是解釋報告又沒開藥」,還揚言要投訴。他忍不住嘆到,省下診察費(掛號費)恐怕會讓病情惡化,甚至錯失治療時機,「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陳志金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醫生在意的並不是診察費/掛號費,而是其背後代表的意義,「我提供了專業,你就必須付費」,然而很多病人只是想辦法省錢。

他強調,許多醫療問題,通常都不是一般人隨便就可以回答的。在診間回答問題的醫師,首先必須拚聯考(或大學學測、指考)、考上醫學系,努力念6、7年畢業後,還要再撐過5年住院醫師訓練、考取專科醫師執照,除此之外,要不斷地累積行醫經驗,多年之後纔有資格回答。

陳志金還舉一個例子,當患者腹部超音波報告寫着,肝臟有1顆1.5公分的結節,看起來像是血管瘤,建議要回診追蹤。病人想省錢在網路上找到熱心的醫師,詢問他的意見,「肝臟有血管瘤該怎麼辦?」網路醫生根據片面訊息,告訴你「血管瘤是良性的!」於是患者放心,還沾沾自喜以爲自己賺到了。

陳志金稱,然而事實上,患者是B型肝炎的帶原者、肝癌的高危險族羣,照理說,主治醫師都會建議定期照腹部超音波的追蹤,即使這次報告正常,也應該要持續回診。但患者爲了省下一次的掛號費,無法得知不回來追蹤的嚴重性,就可能發生原來以爲的「良性」腫瘤,悄悄地長大了,患者還沉浸在「自己賺到」的喜悅時,卻持續一年體重不明原因減輕,膚色也愈來愈蠟黃。等到總算願意再次就醫,就已經是肝癌末期了。

他最後嘆到,「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醫療上出現的「悔不當初」大部分都是因爲鐵齒與巧合造成的,但省小錢卻可能壞大事,不願支付掛號費(診療費)的同時,就等於踐踏了醫師的專業,甚至讓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