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海絲路成形:中俄北極航道首航縮短半程 西方封鎖盤算落空

北極航道本週首航,由於地球是球形的,所以極圈地區的距離並沒有常見麥卡托投影法的地圖上看起來那麼長,實際上是最短距離。(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中國商船首次成功利用「北方海路」(Northern Sea Route)經由俄羅斯北極地區,完成前往歐洲的集裝箱運輸。這條北極航道在俄羅斯核動力破冰船隊協助下,相較於傳統經由麻六甲海峽與蘇伊士運河的航線的40天,航程時間幾乎減半,大幅縮短運輸時間,而真正的戰略意義在於,中國更夠加徹底擺脫西方海權封鎖。

綜合新華社及央視、及《軍事觀察》(Military Watch)報導,這艘2萬5千噸貨輪伊斯坦堡橋(Istanbul Bridge)號從寧波出發,歷時20天抵達英國費利克斯託(Felixstowe)港後,貨櫃輪滿載約4000個標準貨櫃,內含服裝、儲能設備、動力電池等貨物,接下來預計停靠鹿特丹與漢堡卸載貨櫃,最終前往聖彼得堡。

北極航道的戰略意義遠超過航運層面,由於美國及其盟國海軍近年投入大量資源,研擬在麻六甲海峽等要衝對中國實施「離岸封鎖」的可能方案,這條避開西方控制水域的替代航線,將削弱西方封鎖中國貿易的可行性。

過去美國及西方國家曾多次利用海上優勢,強行扣押敵對國家的民用貨船,以施壓其經濟。美國海軍曾攔截伊朗油輪並沒收石油後轉售,未支付任何補償。2020年,美國海軍學會(USNI)甚至發表研究建議,一旦美中關係惡化,可考慮僱用「私掠者」攻擊中國民用船隻。類似做法過去也多針對北韓與伊朗船隻執行,往往未具任何法律依據。

目前,俄羅斯已部署8艘核動力破冰船,其中4艘爲最新型,以確保北方海航道全年通航。破冰船負責在厚冰中開闢航道,讓普通貨輪能安全通過。

不僅帶來可觀收入,也強化俄羅斯在北極的主導權。不過,美國主導的西方陣營也積極在增加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存在,可能對該區航運構成潛在威脅。外界亦曾推測,中國未來或將派遣海上力量協助維護俄羅斯北極航道安全,但目前俄方已大幅擴充當地軍事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