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三大企業 中資利用法國工業體系脆弱面 進軍歐洲市場
中國利用法國工業體系的脆弱面,進軍歐洲市場。(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法國廣播電臺引述法國晚報《世界報》10日報導,由Bastien Bonnefous撰寫、刊登在經濟版的文章指出,最近幾個月,三家大型法國公司陸續被中國資本收購。這表明了亞洲巨頭爲在歐洲市場站穩腳跟而發起的攻勢。
文章稱,首先是在四月,中國化工巨頭萬華集團通過其匈牙利子公司BorsodChem,部分收購了位於格勒諾布爾附近的法國化工旗艦企業Vencorex。這項交易得到了里昂商業法庭的批准,儘管Vencorex員工及部分地方議員強烈反對,他們更希望公司通過內部合作社方式進行自我重組。
隨後在五月,中國電路板製造商DSBJ(蘇州東山精密)收購了法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GMD,該公司在法國擁有大約15家工廠,主要爲雷諾和Stellantis服務;幾乎同時,一家電池和電動公車製造商中國萬潤集團,在阿爾比商業法庭的主持下,接管了法國唯一一家氫燃料公車製造商Safra(位於塔恩省)。
這三家企業無一例外地陷入了財務困境,債務累積或處於司法重整狀態。它們分別代表着法國工業的關鍵領域——化工、汽車和能源——如今卻陸續落入中資之手。這是否預示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有意對法國企業發起系統性攻勢?
文章指出,根據法國財政部經濟事務司的數據,中國對法投資始於2010年代,並迅速增長:2010年至2017年間增長了十倍,2017年達到150億歐元。在新冠疫情之後的復甦階段,中國投資依舊活躍,2023年達到135億歐元,同比增長5%。然而,由於法國公佈保護本國汽車產業免受亞洲競爭影響的措施,2024年中資在法投資呈下降趨勢。
「近年來,中國在法國的投資起伏不定」,法國國家工藝學院產業政策專家奧利維耶·魯昂西(Olivier Lluansi)解釋道。「2024年趨於平緩,但最近幾個月又有所回升,儘管規模尚不顯著。中國主要的目標還是進入整個歐洲市場,而法國並非其首選門戶。」
雖然中國位列對法投資國家前十名,但根據Trendeo研究機構的數據,2020至2025年間,中國在投資金額及企業收購方面僅居第八位,遠遠落後於美國和英國。
對此,Trendeo創始人大衛·庫斯克(David Cousquer)指出:「雖然很難判斷中國是否有系統性的戰略,但可以認爲其對法投資策略已經發生演變——從早期對企業小規模參股或中等直接投資,轉向現在更多投資於東歐地區的大型雄心項目。」
例如,中國近年來在能源轉型產業領域的「升級攻勢」:2021年,遠景集團在法國北部杜埃附近投資20億歐元建立電池工廠;2024年,XTC公司與法國Orano合作,在敦刻爾克建造鋰電池正極材料工廠,投資達15億歐元;同年,中國DAS Solar公司宣佈將在杜省建設一座大型太陽能面板組裝廠。
依照法國對外貿易促進機構Business France的數據,目前法國境內共有近900家中國企業子公司,僱用超過5萬人。多數爲國有企業或大型財團,包括復星集團(擁有Club Med、Lanvin和St Hubert等法國品牌)、錦江國際(投資雅高酒店和盧浮酒店集團);在電子領域,清華紫光收購了Linxens;中國銀行和進出口銀行也活躍於法國金融領域。
然而,與匈牙利等國相比,法國並非中國在歐洲的首要投資夥伴。自2023年以來,匈牙利在歐爾班政府領導下,吸引了高達44%的中資電動車領域投資,涵蓋比亞迪、寧德時代和華友鈷業等項目,超過德國、法國和英國三國總和。
文章表示,法國越來越多企業陷入困境,可能會刺激中國加大併購力度,正如Vencorex和Safra的案例所示。法國確實設有一份「敏感行業清單」,外資收購需事先獲得政府批准,其中涵蓋國防、核能、電信、公共衛生、交通、信息技術及關鍵原材料等領域。
奧利維耶·魯昂西分析:「某些法國的技術明珠可能會成爲中國的獵物,尤其是在國家層面未能對企業困境給予具體迴應的背景下。比如未能動員法國儲蓄建立收購或投資基金,往往導致在企業陷入困境時,只能依賴中國買家。」
文章認爲,這種風險甚至可能演變爲結構性問題,與中美貿易戰密切相關。美國大幅提高中國產品關稅,勢必將部分中國工業產能轉移至其他市場,尤其是歐洲。因此,中國可能加快在歐洲本土設廠,以便更好地銷售其產品。
這一趨勢已經顯現:2025年5月,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同比增長12%,而對美國出口同期卻暴跌34.5%,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各歐洲國家間的增長卻不均:荷蘭增長7%,意大利僅增長1.85%;但德國增長21%,法國更是大漲24%。
《世界報》這篇文章最後引述根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監測數據警示,這一出口增長波及多個產品類別:紡織品、金屬製品、機械設備、塑膠製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