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孵化、協同,安踏多品牌的“無限遊戲”

安踏進一步鞏固了龍頭地位。

在充滿壓力的市場環境下,安踏上半年仍實現了14.3%的雙位數的增長,實現營收385.4億元。

旗下所有品牌上半年收入均創新高。

其中主品牌收入同比增長5.4%至169.5億元,FILA收入同比增長8.6%至141.8億元。

包括可隆、迪桑特在內的所有其他品牌收入74.1億元,同比增長61.1%,佔比進一步提升至19.2%。

由集團控股的亞瑪芬體育上半年同比扭虧,爲安踏帶來應占合營公司利潤4.34億元。

受2024年同期亞瑪芬上市形成的高基數影響,安踏上半年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8.9%至70.3億元。

在剔除亞瑪芬上市帶來的一次性收益以及聯營公司損益後,安踏歸母淨利潤爲66億元,同比增長7.1%;歸母淨利率同比降1.2個百分點至17.1%。

下半年的市場壓力依然嚴峻。

管理層指出,7、8月安踏主品牌與FILA零售流水錶現承壓,趨勢弱於二季度,但最近一週已呈現回暖跡象。

在此背景下,安踏對全年收入指引作出了調整:主品牌增速從高單位數下調至中單位數;可隆、迪桑特等其他品牌增速從30%上調至40%;FILA則維持中單位數增長預期不變。

對安踏而言,在提升現有品牌運營效率的同時,還需持續搜尋並整合併購目標,其面臨的挑戰多元且複雜。

能否保持整體增長態勢、推動主品牌與FILA突破個位數增長、維持利潤水平,以及確保新品牌的高質量運營,均被市場密切關注。

增速分化

戶外市場紅利期下,以可隆和迪桑特爲代表的新貴們仍是驅動增長的核心力量。

可隆表現尤爲亮眼,以接近80%的同比增長率領跑,成爲上半年增速最快的品牌,同時折扣率維持在85折以上,實現高質量增長。

據安踏執行董事兼聯席首席執行官賴世賢介紹,過往可隆在東北及北方區域表現突出,今年以來在東北以外的區域也實現了突破。

迪桑特的店效則由去年的接近230萬元提升到約270萬元,原店效5000萬元的門店也由16家增長到33家。

對專注於高效優質大店的迪桑特和可隆而言,區域滲透仍將帶來增長空間。

華興證券分析師姜雪烽指出,迪桑、可隆門店數量每年店鋪數量約以10%的速度增長。據其觀察,隨春夏SKU的增多,迪桑特將逐漸從東北核心區域向南方擴張。

但總體而言,高端小衆的品牌定位決定了其門店落地標準嚴苛,開店的天花板相對較低。

店效提升對安踏整體長期增長的意義愈發重要。

過去五年,安踏在門店總量保持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實現營業收入增長達1.6倍,反映出了零售效率的顯著優化。

不過兩大基石品牌安踏主品牌與FILA,仍未突破個位數增長瓶頸,均仍處於運營效率提升的磨合期。

主品牌當下的核心敘事圍繞渠道升級展開。

爲破解“千店一面”的同質化困局,2024年,安踏品牌將門店體系細分爲五大層級,以精準適配不同商圈及客羣需求。

殿堂級和競技場級店鋪瞄準高端、地標商圈,安踏冠軍和安踏作品集則分別主攻戶外場景和中高端潮鞋。

競技場級門店月均店效超過100萬元,達到傳統門店的三倍以上;殿堂級門店與安踏冠軍店月效在50萬元左右。

在探索新店態的同時,也在逐步淘汰低效門店。

上半年,主品牌淨關閉門店10家,門店總數爲9909家。

到2025年底,安踏品牌門店總數預計維持在9600至9800家,意味着下半年仍存在100至300家左右的調整空間。

年初剛剛完成換帥的FILA,目前則仍處於組織調整、品牌重塑和品類拓展的初期階段。

FILA近期提出“ONE FILA一個斐樂”戰略,聚焦中產消費羣體,目標客羣由個人延伸至家庭乃至社羣,重點拓展網球與高爾夫兩大高端運動賽道。

上半年,FILA新增功能性輕跑鞋、網球、高爾夫等鞋類產品,鞋類產品收入佔比或在2024年的40%基礎上進一步增加。

受加大產品投入、電商渠道及鞋類產品收入佔比提升等因素影響,FILA毛利率同比下滑2.2個百分點,降至70%以下。

在理想情況下,店效的提升將釋放經營槓桿,有助於經營利潤率改善。

但無論是產品創新還是渠道拓展所需的前期投入,均可能爲利潤表現帶來不確定性。

2024年,安踏毛銷差同比下降3.4%,致使經營利潤率降至23.4%。

該趨勢在今年上半年得到緩解。

在整體毛利率下滑0.7個百分點的背景下,安踏通過精細化運營和資源優化,使經營利潤率回升至26.4%,創近五年中報新高。

不過安踏手中仍有其他品牌處於培育期。

例如收購不久的狼爪,但這次並表也讓安踏上半年庫存週轉天數增至136天,較去年同期上升22天。

安踏將爲狼爪制定3-5年的復興計劃,圍繞核心價值重塑產品與品牌體系。

狼爪2024年中國區收入規模約7-8億元,約佔該品牌全球收入的30%。目前其在中國擁有約30家直營店及超100家加盟門店。

儘管該品牌有望於下半年起貢獻收入增量,但今年可能因整合並錶帶來虧損及費用壓力。

持續“掃貨”

安踏仍在持續完善其品牌矩陣,戰略性填補市場空白。

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在致股東信中進一步闡述了多品牌併購的邏輯:

一是收購具有強品牌價值和基因的品牌,通過戰略重塑實現價值躍升;

二是投資高潛力的新興品牌,在早期建立合作,探索共同成長。

前者讓人聯想到幫助安踏將戶外產品線從高端延伸至大衆市場的狼爪;後者或體現在安踏近期官宣的與韓國時尚集團MUSINSA的合作中。

MUSINSA始於2001年一個運動鞋愛好者在線社區,現已發展成爲韓國規模最大的時尚平臺集團。

除主平臺外,MUSINSA還運營多個零售平臺,包括女裝電商精品店29CM、限量單品平臺soldout以及設計師品牌集合店EMPTY。

線下則主要運營自有品牌專賣店“MUSINSA STANDARD”和多品牌倉儲式集合店“Musinsa Store”。

MUSINSA對安踏的核心價值,或在於其豐富的潮流品牌資源與強大的年輕消費者觸達能力。

作爲一個針對10~30多歲年輕羣體的垂直時尚服務平臺,Musinsa Store聚集了超過10000個品牌,涵蓋基礎款、休閒、街頭、正裝及當代時尚等多元風格。

儘管MUSINSA尚未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但對中國消費者的吸引力已初步顯現。

中國顧客約佔MUSINSA到店外國客人的三分之一。

2025年上半年,首爾聖水洞店、弘大店的中國遊客交易額均實現同比三位數的增長。

MUSINSA計劃到2030年在中國開設超100家門店,首店或於今年第四季度落地上海。

安踏表示,新成立的MUSINSA中國將主導“MUSINSA STANDARD”和“Musinsa Store”在中國市場的發展。

在丁世忠看來,安踏對MUSINSA中國的投資“並非偏離主賽道,而是更好地貼近年輕消費趨勢,探索大時尚產業與體育產業的融合邊界,爲運動賽道帶來新的啓發”。

他強調,MUSINSA中國也將藉助安踏在品牌管理、零售運營及中後臺賦能方面的體系優勢,實現協同發展。

與此前收購案例不同,此次合資公司由Musinsa掌握運營主導權,安踏僅持股40%。

這一安排既可視爲對新市場的謹慎試水,也可能意在保留資金彈藥,爲潛在的戰略目標預留空間。

安踏已成爲運動品牌併購市場頻繁亮相的買方。

今年以來,市場多次傳聞其有意收購銳步(Reebok)、彪馬(Puma),甚至加拿大鵝(Canada Goose)等品牌。

或許用不了多久,安踏的下一個併購目標就會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