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破產的公司如何成功翻身?CEO「2決斷」挽救:夢想不是優勢清醒纔是

一家公司的前景與營運多數會反應在股價上,而CEO的領導方針則會影響營運。示意圖/中央社

當戰略、願景、轉型都沒用時,CEO 還能靠什麼救公司?

1991 年,冷戰正式劃下句點,美國國防預算連年下修,整個軍工產業瞬間從「風口浪尖」跌入「生死邊緣」。對許多國防供應商來說,那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資本災難。General Dynamics——這間全美前十大軍工集團,正站在懸崖邊緣。

當時的 General Dynamics 是一艘龐大卻失速的船。部門繁多、管理鬆散、虧損連年,股東信心崩盤,內部混亂不堪。沒有人知道該怎麼救它。市場上浮現的聲音是:這家公司,差不多可以收場了。

但有人接手了它,而且,用最違反直覺的方式救了它。

他是比爾・安德斯(Bill Anders),一位既不是軍火專家,也不是經營奇才的人。他是退役空軍將領、曾參與阿波羅 8 號太空任務的太空人。他是那種一輩子都相信邏輯與紀律的人。他說:「我來,不是要夢想;我是來算帳的。」

不做戰略報告、不喊願景,只做一件事:瘦身

安德斯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向員工喊話,也不是向股東保證。他開始盤點資產,一筆一筆數,一間一間公司地看。他不是來重建帝國的,而是來處理負債表的。他說:「這間公司太胖了,跑不起來。」

接下來三年,他做了一連串讓人震驚的決定:砍掉不賺錢的部門、出售旗艦事業、精簡高層與營運單位。

媒體一度稱他是「掏空 General Dynamics 的屠夫」,甚至懷疑他是來拆解這家公司、不是拯救它的。

但安德斯很清楚,他不是拆解公司,而是在重組資本結構。他不在意外界觀感,只在意一件事:這間公司還有什麼是真的會賺錢的?剩下的,賣掉換現金。

不拿現金擴張,只做一件事:買回公司自己

出售資產換來了數十億美元的現金。一般 CEO 會拿這筆錢去併購、去創新、去重新打造「轉型願景」。但安德斯做了讓所有人跌破眼鏡的事:他開始大規模回購自家股票。

他沒開什麼法說會,也不向市場解釋。他只是說:「如果市場不認爲這家公司值這個價錢,那我們就自己買回來。」這是非常安靜、非常務實、但極度有效的資本運用方式。

他相信:這筆錢放在股市裡的報酬率,不如放在自己的公司;而這筆錢用來做市值管理,不如直接減少流通股數,提升每股價值。他不是來討好股東的,而是用結果回報他們。

三年內,公司股價翻倍、自由現金流轉正、營運效率提升爲產業翹楚,成爲全美國防產業的典範之一。比爾・安德斯這位「不說願景的 CEO」,用拆解、瘦身、回購,完成一場資本奇蹟。

在關鍵時刻,夢想不是優勢,清醒纔是

(本文摘自感電出版《爲投資人賺錢的CEO長怎樣?》,作者:威廉.索恩戴克)

這個故事,不只是軍工企業的轉身,更是一個經營人該如何「面對現實」的標準答案。這也是給創業者的一堂課:在關鍵時刻,夢想不是優勢,清醒纔是。

以下是你該記住的幾個關鍵句:「變瘦,是爲了跑得更快。」「現金,不是拿來說服別人,而是拿來買回自己的價值。」「CEO 的價值,不在於他會說什麼,而在於他怎麼處理一塊錢。」

安德斯沒有談理想、沒有講創新,他只處理資本。他沒創造新產品,卻創造了股東報酬。他沒有預測未來,而是問:現在什麼資產還值錢?我們可以怎麼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