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臺積電被掏空! 赴美擴廠是臺灣躍升世界核心的開始
▲臺積電赴美設廠是「擴張產線」而不是「遷移產線」。(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張慶華/產經分析師
臺積電是臺灣人的護國神山,在世界經濟也越來越有份量。主計總處今年 8 月公佈臺灣 Q2 經濟成長率概估爲 8.01%,遠超過韓國、新加坡、香港;8 月單月出口額更是史上第一次超越韓國、日本,改變了過去的貿易結構。
臺灣出口貿易繁榮的秘密,在於臺灣生產大部分的半導體、AI 伺服器,需求強勁而且無可取代。科技產業營收強勁成長,臺股市值也一躍成爲全球第 8 大股市。
但在臺美經貿關係強勢增溫之際,有些人卻認爲臺灣晶片產業「懷璧其罪」,引來美國對臺灣的對等關稅與貿易談判。日前副總統蕭美琴接受加拿大廣播公司 CBC 專訪提到,承諾川普政府整個臺積電生態系將在美投資,就直接激起立法院國民黨黨團痛批:當年國民黨「護國造山」,如今的民進黨是「德公移山」。
若將資通訊產業送給美國,臺灣未來恐難立足?這種將全球佈局誤讀爲產業外移、資產外流的說法,凸顯對產業生態與國際經貿邏輯的陌生。
臺積電赴美是「擴張」而非「外移」
首先,臺積電赴美設廠是「擴張產線」而不是「遷移產線」,最淺顯易懂的論點,當屬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親口說的:
「我們到每一個地方去蓋生產線,都是爲了客戶的需求。這是第一個從來沒有違背過的。我們到日本去,因爲日本客戶的需求;到德國去,因爲德國客戶的需求;這一次,四年前到美國去,因爲美國客戶的需求——現在加大投資,各位知道爲什麼嗎?因爲美國的客戶需求量非常的大」。
「我現在不是法說會,所以我不會跟你講它的數字。但是我可以跟各位講,我要在這個重大投資之前,我們做過非常多的分析,我跟所有客戶都溝通過,結果發覺他們的需求,臺積電目前的擴展計劃在美國不夠,沒有辦法符合他們的需求」。
「所以我們就開始,內部就開始討論,那麼貴的地方,爲什麼要擴展它的生產線?可是客戶的需求,永遠是我們最大的考量,我們到現在爲止已經全滿了,明年也滿了,後年要蓋的生產線也被訂了。就這麼簡單」。
與享有言論免責權的國民黨民代不同,魏哲家作爲全球前十大市值企業的董事長,是不可能隨便對公司擴張計劃發言的。
只不過,臺灣始終有一批人觀念陳舊,被「晶圓代工」(Foundry)的中文字面意思侷限住。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指出,晶圓代工並非隨時可複製,而是需要長期的技術研發、嚴格的品質控管與交期承諾,以及獨特的策略才能成功。這是極爲複雜的工藝,也是非常先進難以複製的產業。
如今世界正邁入 AI 時代,經濟與技術變革的速度遠超過舊時代的想像,舊思維早已無法解釋新經濟的現實。
▼臺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圖/路透)
財經首長們的證詞 產能滿載沒有掏空疑慮
10 月 14 日於東京舉辦的「臺日半導體同盟」論壇上,前經濟部長王美花明確指出:「目前臺積電產能仍有 80% 以上在臺灣」,且從新竹、臺中到高雄都有廠房正在動工中,「臺積電的廠都是 24 小時在運作,還供不應求」,顯示產能仍極度吃緊,根本沒有空洞化疑慮。
王美花說明了臺積電主要產能與核心業務都在臺灣,與過去「西進大陸」時代,臺商將主要產能移往中國完全不同。當年鴻海在中國擁有百萬大軍,臺灣土城總部卻只聘用數千名員工,那纔是真正的「產業空洞化」。
更往前回顧,在美國對等關稅談判開始之際,前經濟部長郭智輝就在立法院向所有委員說明:臺積電在美國第一座廠只有做4奈米,預計 2025 年底生產;第二座廠 2025 年才動工典禮,等到臺積電在美國 6 個廠蓋好建立供應鏈,可能是 7-8 年以後的事。
郭智輝有 40 年科技產業經驗,作爲半導體精密材料與製程設備的供應商,對產業佈局有着深刻洞察。只可惜,他的說明在不懂產業的人看來,代表臺灣 7-8 年後就會被掏空,但事實上,臺積電美國廠導入 2 奈米制程最快也要 2027 年,美國本土供應鏈要到 7-8 年後才能勉強追上臺灣「現在」的水準,而且產能、良率、成本都無法與臺灣匹敵。
如果這能夠被稱作「掏空」,那麼 NVIDIA 將在臺設立海外總部、Google 在臺設立資料中心,豈不是臺灣掏空整個美國的 AI 產業?偏偏現代經濟的運作太過複雜,迎合經驗直覺的「掏空」謬論因而大行其道。
世界經濟模式 已經改變
張忠謀曾說,臺積電是地緣政治兵家必爭之地,加上美國川普總統對等關稅政策驅動全世界改變貿易佈局,許多人因此懷抱「疑美論」,認爲政治力破壞了自由貿易,對經貿產業有不利影響。
事實上,政治與經濟從來就密不可分,即使是臺灣半導體產業,也是國家政策扶植與臺灣企業努力打拼的共同成果。扶植產業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過去中國以國家優惠政策與廉價成本吸引外資,成爲世界工廠也花費了 30 年以上的時間,而且至今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追上臺灣在半導體先進製程的強大能力。
美國同樣沒有方法自行追上臺灣的半導體制造能力,只能請臺灣企業在美國擴廠。雖然美國政府拿出嚇人的 100% 關稅大棒,但真正實施的政策,卻是給予赴美半導體企業 100% 關稅豁免。
更具體來說,蕭美琴副總統所說的「臺積電生態系在美投資」,並不是臺灣單方面被掏空,而是將科學園區經驗移植到美國——這套由前經濟部長郭智輝發想、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宣佈的「臺灣模式」,會讓臺灣企業獲得在美國市場更加鞏固且無與倫比的競爭優勢,美國也因此滿足「去風險化」與「再工業化」的需求。
因此無論是行政院長卓榮泰,或現任經濟部長龔明鑫、國發會主委葉俊顯,都形容臺商在美擴廠是力量的延伸。
赴美投資表面上作爲談判籌碼,緩解了臺灣對美出口的關稅壓力,實際上卻是臺灣與美國經貿深化的催化劑。美國提供安全且富裕的市場,排除中國傾銷與技術竊取的威脅,臺灣則扮演美國在未來科技產業的最大夥伴,雙方共享最先進的技術成果。
臺積電爲首的臺灣科技業全球擴張,不會讓臺灣失去什麼,反而是讓世界更依賴臺灣提供的戰略資源。若繼續被舊思維與錯誤恐懼綁架,或任憑意識形態矇蔽對政經局勢的判斷,只會讓我們錯失新世紀的主導權。
以臺灣去年躍升美國第 7 大貿易伙伴來看,臺灣已經是不遜於德國、日本、韓國的重要經濟體。美國 AI 產業正在大爆發初期,在這場革命裡,臺灣不只是被動的代工者,而是能以「臺灣模式」與美國並肩塑造新時代經濟秩序的主角之一。
如今 AI 基礎建設就像是過去的公路、鐵路、煉油廠、發電廠,不僅投資金額龐大,還會改寫整個經濟體系的運作模式。而半導體已經是世界經濟的「新石油」,臺灣握有這場科技革命的核心鑰匙,未來的重要性,只會更加不可限量。
▼美國同樣沒有方法自行追上臺灣的半導體制造能力,只能請臺灣企業在美國擴廠。雖然美國政府拿出嚇人的 100% 關稅大棒,但真正實施的政策,卻是給予赴美半導體企業 100% 關稅豁免。(圖/路透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