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讓“高大銜接班”製造焦慮了
胡欣紅
繼幼小銜接、小升初銜接和初高中銜接課後,教培機構又開闢了一條新賽道:高(中)大(學)銜接班。瞄準的對象是準大學生們,讓他們在高考後的暑假提前學習大學知識。
據《南方週末》報道,“高大銜接班”學的主要是大學英語、英語四六級、高數、大學數理等課程,這些課一般單科收費近千元。爲宣傳招生,有推銷人員直言“高考英語147分的孩子都在學”。
中學與大學的本質差異,決定了銜接的關鍵絕非知識的簡單延續。中學教育以應試爲軸心,不少學生習慣了“老師劃重點、家長盯進度”的被動模式,目標是在標準化答案中爭奪高分;而大學是“道術將爲天下裂”的知識叢林,有專家指出,大學學習的核心是“努力掌握各種不同答案”——同一歷史問題可能有七八種觀點,同一社會現象需跨學科解讀。這種從“求同”到“存異”的思維轉變,從“被人安排”到“自主規劃”的角色切換,纔是銜接的核心命題。
一言以蔽之,真正的“高大銜接”,核心是培養獨立自主的生存與思考能力。而“高大銜接班”將大學課程簡化爲高數公式、英語單詞的提前灌輸,本質是把大學拉回中學的應試軌道,用“贏在大學起跑線”的焦慮,掩蓋了對教育規律的無視,恰恰與這種轉型的本質背道而馳。
“高大銜接班”的泛濫,暴露的是教育包辦思維的慣性延續。家長們習慣性地將孩子的成長視爲“可設計的工程”,從幼小銜接到初高中銜接,再到如今的“高大銜接”,始終想用培訓課程替代孩子的自主體驗。社會學中的“社會時鐘”理論本是描述羣體成長節奏的參考,卻被異化爲“必須按時刻表前進”的枷鎖。
高考後的暑假本是珍貴的“自留地”:打工體驗能觸摸現實脈搏,旅行漫遊能拓寬認知邊界,哪怕是看似虛度的鬆弛時光,也是青少年重新認識自我的必要留白。這些看似無用的經歷,恰恰是形成獨立人格的養分——比提前記住幾個高數定理更重要的,是學會自己規劃時間、判斷價值、應對未知。
大學的魅力在於其不確定性,可能因一堂選修課發現新的興趣,可能因一次社團活動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可能因一場辯論賽重構對世界的認知。此前,有培訓機構打出“用一週時間,模擬大學四年”的口號,宣稱能全方位模擬大學四年生活,提前規劃大學生涯,本質上就是用標準化模板消解這種可能性。
從中學到大學的銜接,是一場關於“放手”的教育實踐。本該自由生長的青春,不該繼續困在分數與排名的牢籠裡。家長需要明白,孩子終要獨自面對知識的海洋與人生的岔路;社會需要接納,成長本無標準答案,一時的知識滯後遠不及獨立人格的缺失可怕。
人生不是一次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相較於贏在起跑線的片刻功利心,不如把精力花在豐盈意志、強健體魄等的長遠之事上。與其花錢報銜接班,不如相信年輕人的適應力:他們能在高考的千軍萬馬中突圍,就有能力在大學的自由天地裡找到自己的節奏。畢竟,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培養提前預裝知識的機器,而是造就能與世界自主對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