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罵自己廢!「六月病」正偷走你的幹勁 連日本人都中招
▲最近,日本出現提不起勁、情緒低落等「六月病」症狀,讓不少臺灣人直呼,「這根本是我的日常寫照啊!」(圖/Pexels,下同)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天氣忽冷忽熱、氣壓起伏不定,加上工作與生活節奏的劇烈變化,不少人在進入六月後,都會開始出現提不起勁、情緒低落的狀況。根據《朝日新聞》報導,這正是俗稱的「六月病」,雖非正式醫學名詞,卻是每年此時日本診間常見的身心困擾。
所謂「六月病」,常見於經歷新生活變化的人,如剛升學的大學生、轉職或調部門的上班族。滝川市滝川中央醫院院長、精神醫學專家縄手康湖指出,這些人往往在四月、五月爲適應新環境而全力以赴,進入六月後則出現頭痛、暈眩、失眠、提不起勁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甚至伴隨憂鬱傾向。
不僅生活變動壓力大,氣候也是關鍵因素。以日本來說,即使日本北海道沒有關東、關西等地這樣悶熱,但近年來也出現明顯的潮溼悶熱感,加上六月少有連假,因此成爲身心俱疲的高風險時期。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症狀好發於對自己要求高、總是默默承受壓力的人。縄手醫師提醒,許多患者對自己的認知是「還不夠努力」,但事實上早已超出負荷。當平時喜歡的事物都提不起興趣,甚至連洗澡、出門都變得困難,如果有這樣的現象,其實就是身心靈拉起的「黃燈」,應該儘快尋求專業協助。
治療建議方面,縄手醫師主張「適度放鬆」是調節自律神經的關鍵。無論是開車兜風、閱讀喜歡的雜誌、與朋友聚餐,甚至只是到戶外曬曬太陽,都能有效舒緩情緒。不過,若已進入什麼都不想做的狀態,建議儘快尋求學校輔導、醫師或精神科診所的協助。
至於應避免的習慣,縄手醫師點名「熬夜」爲首要警訊。夜睡導致暴食、再加上消化不良影響睡眠品質,形成惡性循環。即使再累,也應維持規律作息,例如起牀後就接着吃早餐、刷牙、接觸陽光,讓身體重新進入節奏。
另外,身邊若有人出現異常行爲,例如原本規律的人忽然停止某件日常事務,或是開始遲到、健忘等,可能正悄悄受到「六月病」困擾。此時,關心與傾聽往往比什麼建議都更重要。很多人之所以願意就醫,是因爲有了來自親友的一句,「你還好嗎?」
縄手醫師也提醒,如果「六月病」持續拖延不處理,隨着七、八月高溫來襲,症狀恐怕更加劇。即便只是單純失眠,也可以向心理門診諮詢,「就像去保健室那樣輕鬆面對就好,最重要的是別讓自己獨自承受!」
臺灣方面,隨着五、六月有一波疫情干擾,加上生活與國際情勢升溫等不確定性,也讓不少人的壓力升高。根據衛福部統計,焦慮、憂鬱相關的心理健康就診人數逐年攀升,反映出民衆對心理健康需求的提升。於2024年8月1日正式上路的「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便提供心理諮詢補助與多元協助,鼓勵國人積極面對情緒困擾,建立正向的心理照護觀念。醫師與專家紛紛呼籲,別輕忽「只是心情不好」的訊號,適時尋求協助並調整生活節奏,纔是避免情緒失衡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