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民生政策又淪政爭籌碼

115年度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結果,引發爭議。圖爲行政院長卓榮泰(中)答詢畫面。(本報資料照片)

行政院雖照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法》編列明年度的地方統籌分配款,但同時也想透過一紙公文,就把中央負責的事權轉爲地方自治,包括學校電費、公有建設耐震改善經費等,立刻引發地方跳腳。卓揆昨說要與地方首長討論事權,但別想再以上對下的傳達,死守大水庫,再度挑起中央與地方的戰爭,讓民生政策又成政爭籌碼。

去年修正《財劃法》,經歷6次審查會、2次公聽會,還有立法院長韓國瑜召集的朝野協商,行政院有無數次機會,提出院版與在野黨攻防,但當時執政黨採取完全對抗,不提版本,更多次以政策項目或業務威脅,稱老農津貼、勞健保、省立學校、省立醫院等1000多億相關業務,應迴歸地方辦理。

火車對撞的結果,就是在野黨以人數優勢,完成《財劃法》三讀,政院祭出覆議、釋憲等手段。雖然最終統籌分配款是按照新版《財劃法》編列,但直至今年5月,政院都還稱要優先減列地方的補助款。

統籌分配款增加4165億,變相代價是事權下放,這是朝野心照不宣的事實,但下放多少,哪些項目要下放,政院未與地方溝通,才導致前幾天發生政院單方面宣佈地方所屬學校電費迴歸地方,引發地方政府跳腳。

沒有商量的單方面宣佈,顯露出執政黨不願意捨棄「大水庫」的執着。現在卓榮泰算是態度放軟,願意與地方首長討論事權下放範圍,但切勿再重蹈覆轍,想要用以上對下的方式,要地方政府強吞。

另外,《財劃法》的釋憲仍躺在憲法法庭,倘卓榮泰真的願意與地方誠摯溝通,也應該表態撤銷釋憲案,別在中央地方該一心爲民時,還想用司法的刀架在地方政府脖子,繼續政治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