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赤崁樓贔屭御碑再日曬雨淋
昨天四月十八日是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世界遺產日,目的在促進人們瞭解人類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和脆弱性,以及保護這些古蹟所應有的努力。
目前臺灣國定古蹟共有一○八處,其中又以最早開發的臺南古蹟名氣最響亮,更在英國知名雜誌獲選爲亞洲最佳旅行地之一,而這些古蹟中,又以安平古堡和赤崁樓的人氣最旺。
筆者小時候就常聽母親說起「安平古堡和赤崁樓兩地古井互通」,以及「赤崁樓的烏龜會跑」的種種故事。由於種種傳聞,小時候對這九隻烏龜就充滿好奇,長大才知道,原來這是乾隆皇帝爲表揚平定林爽文事變有功大臣福康安所特別御製的,以特選的泉州花崗岩雕刻了十隻贔屭,要駝十塊碑。當年「龜座」和「御碑」分開搬運上岸,但十隻贔屭在運到安平港內鯤鯓湖時,其中一隻不慎掉入水中,於是臺灣府趕緊用當地的砂岩仿造一隻。諸羅縣民因參與平安林爽文事件有功,這座「假龜真碑」被送往諸羅縣,現在置於嘉義公園。
而落海的那隻贔屭呢?它在一九一一年日治時期被漁民發現而打撈上來,並放置於保安宮,現在被安奉在廟內,供人蔘拜。有人開玩笑說,赤崁樓的九隻贔屭命苦,至今仍然揹着御碑受盡「日曬雨淋」,不像那隻被供奉在廟裡的贔屭,早已卸下御碑,享受萬年香火。
這固然是玩笑話,但從古蹟保護的觀點來看,卻十分值得省思。筆者親自走訪赤崁樓及臺南保安宮,比較兩邊贔屭的差異,明顯發現:赤崁樓這九隻贔屭在歷盡日曬雨淋後,面容蒼老,身體皹粗,膚質多黛,體態彷彿經歷過多滄桑;而保安宮這隻因被安置在廟內,免去日曬雨淋,石質光滑晶亮,透出花崗岩美麗的色澤,兩者相較,廟內這隻彷彿凍齡。
由於這樣的明顯對比,筆者深感赤崁樓這九座贔屭御碑的保存方式,有必要重新檢討。這批御碑可說是臺灣最重要的石碑,不但是御製而且漢滿文兼備,十分珍貴,值得用心保存,嘉惠後代。筆者建議,可作複製品放在原處,將本尊移到室內。
其實赤崁樓入口左側就可看到一座複製贔屭御碑,供遊客近距離參觀。若能複製九座贔屭御碑放置原處,就可以保持赤崁樓原來的門面和氣勢,本尊可免日曬雨淋、永續保存。若目前經費不足,起碼要先建碑亭,或請學者專家研究評估如何減少日曬雨淋摧殘的可行辦法。
值此世界遺產日,赤崁樓贔屭御碑的脆弱性值得相關單位重視,應該盡全力努力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