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輕易將未來交給“名師”和AI

來源:法治日報

花高價購買填報服務、用AI填志願……如何看待當下高考志願填報服務市場現狀?考生在志願填報時應該考慮哪些因素以避免權益受損?《法治日報》記者近日帶着問題採訪了西南政法大學公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楊尚東和教育專家李一陵。

楊尚東認爲,通過政府、市場、司法三方協作,纔能有效遏制高考志願填報市場的亂象,保障考生和家長的合法權益。

——市場監管部門應覈查高考志願填報諮詢機構的營業執照,確保其經營範圍與實際業務一致,對無證經營或超範圍經營的機構依法查處。要求諮詢機構在經營場所顯著位置公示營業執照、收費標準和服務合同,確保透明經營。

——嚴厲打擊虛假宣傳和價格欺詐。重點檢查機構是否使用“內部數據”“100%錄取”“專家團隊”等誤導性宣傳語,禁止虛假承諾。要求機構明確收費標準,防止“看人下菜”或巧立名目收費,對價格欺詐行爲依法處罰。

——強化合同監管和消費者權益保護。規範合同條款,督促機構與家長簽訂書面合同,明確服務內容、退款條件和違約責任,避免格式條款侵害消費者權益。建立投訴處理機制,市場監管部門可聯合教育部門設立投訴渠道,及時處理家長舉報,對違規機構責令整改或處罰。

——加強線上廣告和平臺監管。監測網絡廣告,對各大平臺的志願填報廣告進行監測,禁止發佈“保錄取”“特殊渠道”等違法廣告。約談平臺代理機構,要求廣告發布平臺加強自律,對違規廣告代理公司進行告誡或處罰。

——司法聯動與典型案例警示。通過向社會公佈法院判決的典型案例(如退款糾紛、欺詐賠償等),警示家長謹慎選擇機構,同時震懾不法經營者。引導家長保留合同、溝通記錄等證據,若遇欺詐可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主張三倍賠償。

在李一陵看來,各類機構都不應被視作能對青少年未來發展“一錘定音”的存在。部分從業者自身既未考取985、211院校,也缺乏對高校專業的系統認知,根本不具備指導他人填報志願的能力。而AI填報志願同樣存在固有侷限,考生可將其作爲參考,但切不可盲目依賴。至於報考院校與專業的選擇,核心在於將個人高考分數與興趣愛好充分結合後審慎考量。

“對多數考生來說,填報高考志願時的焦慮程度絲毫不亞於高考本身。而這種焦慮的核心成因在於信息獲取的不對稱性。”李一陵說,數據顯示,今年全國普通高校本科專業體系涵蓋93個專業類、總計845種專業,其中新增專業達29種。“考生是否應該追逐這些新專業?它們是否意味着更多就業機會?實際上,在這麼多專業的龐大體系中,新專業所佔比例很低,考生完全不必刻意跟風報考。只有當個人的優勢潛能與新專業的培養方向高度匹配時,才建議將其納入考慮範圍。”

“雖然志願填報決定不了一生的發展,但畢竟是人生探索的起點,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未來職業的發展走向。盲目選擇、輕信相關產品和服務,不僅容易造成錢財損失,還存在被誤導的可能,而且這種結果往往是難以逆轉的。考生和家長在志願填報時的困惑和糾結可以理解,但切勿盲目輕信各類志願指導建議,把未來方向的選擇權輕易交給那些網紅‘名師’和冷冰冰的AI。”李一陵說。

他指出,市場呈現火爆態勢的原因,是考生與家長存在旺盛需求,而這種需求也側面反映出高中生涯教育及志願填報公共服務的短板——當下服務體系難以契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考生家庭的實際需求。

“這一現狀也對相關主體提出要求:各高中需強化對學生及家長的志願填報培訓與服務;各地高校應在志願填報關鍵節點優化信息發佈內容、創新信息發佈形式、拓寬諮詢渠道,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公益性志願指導。唯有讓更多考生通過官方權威渠道獲取充足的信息諮詢服務,在科學指引下全面瞭解自身與院校專業情況,從而作出最優選擇,志願填報市場的火爆態勢才能逐步迴歸理性。”李一陵說。(見習記者:丁一 記者:文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