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忽視心靈健康 國衛院揭精神疾病正偷走年輕人壽命 有這特質影響更大
國衛院研究發現,45歲以下的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等族羣,較一般人平均少活10至15年;若有藥、酒癮,對壽命影響更大,比一般人少活20年,對於患有精神疾病的年輕族羣需要更多協助。圖/123RF
罹患精神疾病將使壽命變短。國衛院研究發現,45歲以下的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等族羣,較一般人平均少活10至15年;若有藥、酒癮,對壽命影響更大,比一般人少活20年。專家指出,年輕族羣不似老一輩排斥至精神科求助,但承受網路社羣霸凌、攻擊,而承受更大壓力,因此,需要更多協助。
這項研究刊登於「綜合醫院精神醫學」期刊,研究計劃主持人、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吳其炘說,精神疾病對健康的影響是全面性的,包括心理、工作、家人關係等。過去發現精神疾病患者壽命比一般人短,但主要針對憂鬱症、躁鬱症及思覺失調症等,此次研究全面性評估精神疾病對預期壽命的影響。
研究探討10種疾精神疾病,包括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憂鬱症、藥酒癮、焦慮症、失智症、心身症、人格疾患、適應障礙症、睡眠疾患。研究利用健保資料庫,分析2009至2019年,共575萬多名精神疾病就醫患者、約915萬餘次診斷紀錄。
以年齡分析,45歲以下有精神疾病者,若有藥酒癮、思覺失調症、躁鬱症、人格疾病患者,平均壽命損失10至15年;憂鬱症少活5至10年、焦慮症及睡眠疾患少活5年,心身症、適應障礙症不顯著。
45至64歲,藥酒癮者少活10至15年,思覺失調症少活10年、躁鬱症少活7至8年、憂鬱症少活5年。失智症患者生命餘年損失約爲6至7年。65歲以上,藥酒癮、思覺失調症者少活5年,躁鬱症4年、失智症3年,其餘精神疾病對壽命影響不顯著。
吳其炘說,精神疾病對年輕患者的生命餘年影響最大,研判年輕人身體健康,沒有慢性疾病,正是努力賺錢、建立家庭階段,一旦罹患精神疾病,人生各方面受影響,也使壽命損失變大。
吳其炘說,精神疾病患者壽命較短,除了自殺風險可能因此增加,患者生病無法好好照顧自己或飲食習慣不良,較少運動,容易得到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腦中風等慢性病。患者生病後,也受精神狀況影響,若未好好接受治療,預後也較差。研究也發現,精神病患共病癒多,如同時有糖尿病、高血壓,對壽命的損失也更明顯。
另外,藥酒癮患者,因毒品和酒精對身體傷害大,患者發生意外機會也比一般人多,也較容易死於意外事件。若患者因病無法工作,或經濟條件較差,壽命損失也較多,進一步分析,低收入者較高收入者少活約3至5年,但患者收入高低也受疾病嚴重度影響。
吳其炘說,現在年輕人不像老一輩排斥到精神科就醫,並更願意接受自己因精神狀況需要求醫與協助,但年輕族羣也常在網路社羣遭霸凌、攻擊,並面臨經濟壓力。建議年輕族羣應更重視身心健康維護,大家也應多關注年輕人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