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記憶之網」!看日本藝術家鹽田千春如何走出癌症、投入創作 以絲線代表血液述說自己的身份

日本藝術家鹽田千春在香港M+展出她的裝置藝術作品《無限回憶》。 Photo: Tatler Hong Kong/Zed Leets

作爲一位癌症倖存者、一位母親和一位女人,日本藝術家鹽田千春回顧了她自身的多重身份,而這些身份促使她在香港創作了以血液爲靈感的最新作品。

日本藝術家鹽田千春(Chiharu Shiota)走進香港M+ Museum,展出她最新的裝置藝術作品《無限回憶》(Infinite Memory)——她用標誌性的紅色絲線佈滿了狹小的空間,三條深紅色的連身裙高高懸掛在半空中,像是漂浮的幽靈、也散發着讓人難以抗拒的迷幻魅力,纏繞在絲網之中,俯視着穿上黑色連身裙、彷彿影子般蜷縮在角落的藝術家。

鹽田千春氣質沉穩,話不多,即使嘗試以她的母語日文溝通,也難從她身上得到多一點回音。她的思想、情緒難以捉摸,僅是順從着攝影師的指示:「微笑,但不要太多」、「擡起下巴」或是「側目」。

相比她本人,她的藝術創作便顯得更意味深長。雖然不大爲自己的作品提供明確的說明與解讀,但是一進入這個空間,仰望那些高聳的紅色人物,一種縈繞心頭、令人敬畏、恐懼或不適的感覺就油然而生。「在通常的狀況下,血液流動在我們的體內,但在這裡,你感覺自己的身體由裡到外被翻了出來,」她對Tatler說道:「我們血液裡的一切,例如家庭、種族、國籍和宗教,都展現在外。我們無法選擇這些東西;它們從出生就與我們同在。有時這些聯繫可以帶給我們安全感,但有時也會阻礙我們的前進。」

日本藝術家鹽田千春Chiharu Shiota在M+展出她的裝置藝術作品《無限回憶》。 Photo: Tatler Hong Kong/Zed Leets

鹽田千春形容這些裙子是「我們的第二層皮膚,比我們的皮膚更能展現我們。衣服超越了膚色、年齡、性別與國籍。我們穿的衣服乘載着我們的記憶,而這些記憶也是我們身份的一部分。」

她這次展出的作品是M+ Museum「身臨夢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聯合特展的一部分,該展覽將一路持續到2026年1月18日。這場展覽最初在慕尼黑展出了一共12件裝置「場域特定藝術」(environment artworks)作品,包含來自亞洲、歐洲以及南北美的新銳女性藝術家的作品,涵蓋了從1950年代至今的時間跨度。香港站則特別展出鹽田千春以及另外兩位亞洲藝術家特別爲此展覽創作的裝置藝術品。

日本藝術家鹽田千春在M+展出她的裝置藝術作品《無限回憶》。 Photo: Tatler Hong Kong/Zed Leets

1960到1970年代是全球環境意識不斷強化發展的年代,因而催生了新一波探究人類與自然關係的藝術創作浪潮。然而,由於許多地景藝術(land art)的短暫性以及男性仍然主導着整個藝術產業,許多女性環境藝術創作者並未受到應有的認同。米蘭市立文化、跨文化計劃與公共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ultures, Intercultural Projects and Public Art)館長Marina Pugliese擔任此次M+特展的策展人,她表示這次的展覽希望大家把焦點放在女性藝術家們身上。「我們不是性別研究學者,我們的展覽也不是隻關注女性,但在選擇藝術品的時候,我們意識到女性的貢獻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她解釋。

這次的展覽涵蓋了不同類型的作品,有些是來自本質主義(essentialist)的作品,討論女性的身體、陰道,被插入以及分娩的經歷;另一些是抽象藝術,而像是阿根廷概念藝術家與演出者Marta Minujín的作品《Room for Making Love》,則介於兩者之間。

「能夠參與這次的展覽真是太奇妙了,」鹽田千春說:「我認識的女性藝術家不多,但她們創作的大型裝置藝術能夠讓大衆融入其中,尤其是在1960、70年代,以及在我成長的80年代所創作的作品。」儘管存在着文化與時代的隔閡,但這位日本藝術家仍然感受到自己與其他參與本次展覽的藝術家們之間,有一種聯繫。「她們的許多作品都與誕生有關,讓觀衆在走進、走出之間,彷彿也正在經歷一次重生。」

日本藝術家鹽田千春。 Photo: Tatler Hong Kong/Zed Leets

鹽田千春也從自己作爲女性和母親的經歷之中得到靈感:2005年,她曾被診斷出罹患卵巢癌,內心充滿着恐懼與惶恐,擔心自己會留下年僅九歲的女兒離世。時隔12年,她正處於自己事業的巔峰。在東京森美術館館長片岡真實邀請她舉辦個展的第二天,醫生告訴她癌症復發——「我一邊準備森美術館的展覽,一邊還要接受手術跟化療,」她回憶:「那是一段極其艱難的時期,我不禁思考了很多關於死亡和靈魂去處的問題。」

這段經歷最終激發了她在2019年森美術館舉辦的展覽「顫動的靈魂」(The Soul Trembles)。她用影像裝置捕捉了與女兒同齡的孩子們對靈魂問題的迴應,並且在2019年開展當年吸引了66萬人前往觀賞。此後,這件作品一直在巡迴展出,即將在都靈東方藝術博物館(Turin's Museum of Oriental Art)的展出是它第九個展覽地點,預計明年還將前往加拿大。

日本線藝術家Chiharu Shiota在巴黎大皇宮展出的「顫動的靈魂」。 Photo: Instagram/@chiharushiota

她的其他作品也展現了個人特色,偶爾也會融入一些能激發他創作靈感的在地元素,例如在威尼斯雙年展創作時便曾用當地的貢多拉(gondola)進行創作。然而,自從在20多歲作爲交換生前往澳洲國立大學讀書時,創作的線索就一直縈繞在她的心頭。在此之前,她在京都精華大學主修繪畫,但逐漸覺得繪畫並不能完全表達她的身份。「那只是畫布上的色彩,我找不到任何意義,」她解釋。「藝術創作始終是在探索我的身份和我的世界,但當我還在畫畫時,我創作的一切都感覺像是別人的作品。」

她嘗試過不同的材料,並以絲線、繩索作爲特色創造自己的裝置藝術作品《從DNA到DNA》(From DNA to DNA),從此奠定了他標誌性的藝術創作風格。「我通常用一根線、就像鉛筆一樣描繪線條,」她解釋道:「我從這種材料中找到了意義,因爲它展現了我的感受。」如今,她的藝術涵蓋畫廊和博物館裝置、舞臺佈景以及表演藝術,絲線與繩索爲她提供了無盡的靈感。「所有類型的創作過程基本上都相同,我感覺我仍然在畫畫,只是在一個三維的空間當中。」

她織造出來的網絡無邊無際。未來,鹽田千春仍將繼續探索文學與藝術之間的連結。「我很享受與日本小說家多和田葉子之間的合作,我爲她寫的每一頁都畫了一幅畫。我現在正思考着如何將我們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儘管我還不知道具體應該要怎麼做。」就這樣,鹽田千春將自己的世界交織在她那迷人的思緒之網之中。

※本文由《Tatler Taiwan》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