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預警管理機制失靈 違法業者關係企業產品未檢驗即輸臺

行政院爲強化輸入食品管理,去年要求經濟部、財政部協助查調違法業者的關係企業名單,就其進口的同品項產品執行逐批監視查驗,但審計部告揭露,去年有兩家關係企業5批同項產品未經即驗即輸入國內。(中時資料照/姚志平攝)

行政院爲強化輸入食品管理,去年要求經濟部、財政部協助查調違法業者的關係企業名單,就其進口的同品項產品執行逐批監視查驗。以蘇丹色素爲例,至去年8月底止,有6家進口業者報驗產品檢驗出不法添加物蘇丹色素,並經衛福部查調關係企業資料進行邊境預警管制,但做法是衛福部發文給經濟部及財政部,所需時間要10天至51天不等,因時間過長,期間有兩家關係企業5批同項產品未經即驗即輸入國內。

行政院去年3月召開「因應蘇丹紅事件研商會議」,決議輸入食品經查獲違反食安法第15條第1項第3款「有毒或含有害人體健康之物質或異物」、第7款「攙僞或假冒」及第10款「添加未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之添加物」者,除由食藥署立即停止製造廠查驗申請外,另由經濟部、財政部協助查調違法業者之關係企業名單,就其進口之同品項產品執行逐批監視查驗。

審計部調查後發現,至去年8月底止,有6家進口業者因報驗產品檢出不法添加物蘇丹色素,並經衛福部查調關係企業資料進行邊境預警管制,然而現行實務作業方式,是衛福部以公文函詢經濟部及財政部查復關係企業名單;據食藥署提供關係企業案件,除1件經查無關係企業者外,其餘自進口產品檢出不法添加物的那天起,至完成關係企業邊境管制的天數,需10日至51日不等,管制作業未盡及時,導致查調期間有2家關係企業進口8批同品項產品,其中5批未經檢驗即輸入國內。

國民黨張智倫表示,去年蘇丹色素事件,從食品大廠、餐飲品牌到零售攤販人人自危,審計部報告直指邊境管理失靈,政府雖有監管體系,執行面卻「慢了N拍」,導致關係企業查驗產生空窗期,形成食安一大破口。他呼籲政府必須加強跨部會橫向聯繫,交換資訊應更及時、更準確,衛福部也要拿出實際改善作爲,不要總是落於被動,等違規食品上民衆餐桌,纔想到要亡羊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