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耕新處處春
來源:新疆日報
春分剛過,帕米爾高原的積雪還未消融,塔里木河畔的沙棗樹卻已迫不及待抽出嫩綠的新芽。佇立在疏勒縣塔孜洪鄉的田壟上,望着遠處集中連片的智能溫室大棚折射出的粼粼波光,恍惚間竟分不清這是戈壁海市蜃樓還是大地深情的眼眸。
9年前,懷揣着少時對新疆的無限憧憬,我以西部計劃志願者的身份來到吐魯番。時值春耕,高昌區三堡鄉的瓜田,村民們彎下身子,正熟練地移栽瓜苗;合作社裡,工人們在育苗大棚中,嫁接、管護,雙手在種苗間靈活舞動,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時光流轉,我來到喀什,在這裡,春耕圖景在科技與傳統交融中愈發斑斕多彩。喀喇崑崙山腳下的育苗大棚裡,技術員正爲村民開展一場別開生面的水肥一體化現場技術教學;克孜勒蘇河畔的智慧大棚裡,農機正在北斗導航下精準播種;葉爾羌河畔的麥田上空,無人機羣如雁陣掠過,向希望的土地播撒生物菌肥……這片古老土地正以全新姿態,將春耕史詩寫入時代雲端。
我,作爲一名留疆志願者,紮根於此,算是了卻了年少時心底那“到西部去、到新疆去”的夙願。要知道,當我們把青春種在這片熱土,收穫的不僅是胡楊般挺拔的人生,更是在時代春風中拔節生長的家園。
春來早,不是時令的恩賜,而是無數雙手在寒冬裡培土育苗的溫存。這片土地用永不重複的春色證明——所有深扎基層的歲月,終將在時代的墒情裡化作破土裂響,破繭瞬間,化作綠洲充滿生機的光譜。(熊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