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總統被捕更嚴重!韓國的護國神山也塌了
誰能想到,一國之總統,也能淪爲階下囚。
去年12月,韓國總統尹錫悅緊急發佈戒嚴,動員軍警封鎖國會、試圖逮捕朝野主要人物。
而後因涉嫌主導內亂、濫用職權等罪被法院逮捕,並在19日凌晨裁定羈押尹錫悅。
目前,尹錫悅已經移送首爾看守所,依照關押流程,警方對他進行了身體檢查、拍攝入監照、穿上囚服,送進了不到10平方米的獨居房。
這大概也是書寫了韓國總統魔咒的新紀錄。
而在韓國總統的陰霾之外,韓國的護國神山——三星,也在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戰。
近期日經中文網披露了韓國的三星集團陷入了發展困局。
三星前任總裁李健熙在世時一再對內部強調:
“即便是一流跨國企業,也會走向崩潰。三星的未來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已經沒有時間猶豫,必須重新來”。
很不幸,他的勸言沒有止住三星的頹勢。
三星是如何走向崩潰的,要從具體的細節業務來看。
很多人都知道,三星是承包韓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企業,涉及業務板塊衆多。
但其中有全球影響力的,主要是:
手機、半導體、顯示器、家電。
三星產品部門的組織結構
然而,這幾大三星的優勢領域,正在被中國的企業所替代和超越,在全球的市佔率越來越小。
先看手機。
美國調查公司IDC的數據顯示,2023年三星的智能手機出貨量爲2.266億部,同比減少13.6%。
將堅守了10年以上的全球首位寶座,拱手讓給了蘋果。
到了2024年,三星開啓降價策略,市場份額同比增長1%,又勉強超越了蘋果。
但,同時期小米市場份額卻來到了14%,同比增長12%,vivo的市場份額也佔到了8%,同比增長9%。
韓國三星佔到全球手機出貨量的19%。
但中國前三家手機廠商加起來,佔比達到了30%。
這還不算華爲和榮耀的出貨,以及中國跨國手機企業傳音的份額。
如果把這些加起來,全球的市場份額足夠三星的2倍有餘。
三星智能手機的出貨情況低迷,也導致供應零部件的半導體及顯示器等其他部門的銷售下降。
過去,三星的半導體制程是可以和臺積電掰手腕的。
一度是世界著名顯卡廠商英偉達的代工商。
在安卓手機早期,三星CPU往往要比同級別的高通CPU更受市場歡迎。
但現在,無論是手機芯片,還是給主流大廠代工,三星已經成了二流選項。
市場研究機構Trend Force的數據顯示,2023年第二季度全球芯片代工市場中,中芯國際以5.7%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三,逐步縮小與三星電子(11.5%)的差距。
在DRAM存儲芯片領域,三星和SK海力士一度被稱爲“內存雙雄”。
無論是電腦、手機的內存條,還是固態硬盤,三星一度都是王者般的存在。
2018年,韓國的三星、SK海力士、以及美國美光的DRAM市場份額分別爲43.6%、29.9%、21.6%,共計95.5%。
但這個格局也在被中國企業改寫。
其代表,就是剛剛被美國納入新一輪制裁名單的長鑫存儲、長江存儲、中芯國際。
2019年,長鑫存儲上架了大量DRAM技術專利,推出了國產存儲芯片,一躍成爲DRAM存儲芯片的新秀。
隨後幾年,長鑫存儲的產品憑藉超強的性價比大殺四方。
到了2024年,DRAM市場份額已經發生了變化。
長鑫存儲推出了最新的國產DDR5芯片,打破了美光、三星的壟斷。
而長江存儲更是全球第一家量產232層3DNAND閃存的公司。
預計2025年底,所有國產廠商存儲芯片總市場份額將從2024年的5%提升至10%。
按照增長率算,就是100%。
這個增長率對於三星來說,是一個恐怖的存在。
據統計,去年一年三星僅半導體部門就出現750億人民幣的營業虧損,公司整體只能艱難實現約418億人民幣的營業盈利。
顯示器呢?
更是三星之殤。
2010年前後,韓國液晶面板的出口額僅次於半導體,三星和LG Display曾是世界2強。
不過從2010年代中期開始,京東方科技集團(BOE)和華星光電(CSOT)等中國企業,就開始自主研發新一代的液晶面板。
由於中國企業的科研投入,韓國企業逐步失去了競爭力。
在傳統LCD液晶板塊,三星和LG已經被迫宣佈停止業務。
面對三星主導的OLED領域,TCL和海信等國產廠商發力Mini LED技術,在色彩、亮度等關鍵指標上完爆OLED,成本還更低,並且徹底解決了OLED的燒屏問題。
拿下了電視、顯示器行業的“下一個十年”。
可以說,三星過去之所長,正在逐步被中國企業所超越。
這也是近年來三星業績逐步下滑的主要原因。
當然,三星並沒有坐以待斃。
作爲韓國的扛把子,韓國政府也是想保住韓國的產業優勢。
這兩年,韓國政府將半導體、電池、OLED顯示屏、造船和鋼鐵等韓國具有競爭力的12個產業領域指定爲“國家核心技術”。
出臺,相關領域的高級技術人員名單,“抑制(技術人員)跳槽到海外企業。”
甚至喪心病狂地規定:如果向海外企業泄露技術,將面臨3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但這種技術封鎖的方式,並沒有阻礙到中國企業的科技進步,相反也正是近幾年,中國的科技在美國的封鎖之下,迎來了大爆發。
機器人領域的“宇樹科技”,遊戲領域的“遊戲科學”,大模型領域的“DeepSeek-V3”……
都成了領先全球的存在。
相反,三星的科技樹卻越點越歪。
作爲“下一個支柱”,三星前任總裁李健熙曾提出過集中精力,拿下生物醫藥、太陽能電池、車載電池、發光二極管(LED)和醫療器械等五個領域。
但由於中國企業的崛起,三星在這些領域並沒有拿出特別突出的成績。
太陽能電池和LED的盈利之路已經在中國企業的競爭下,被迫中止。
醫療器械領域雖然收購了韓國超聲波診斷設備製造商Medison,但依然面臨困境。
除了前任總裁奠定了基礎的生物醫藥和車載電池外。
三星接班人李在鎔也在2018年將5G通信基站、人工智能(AI)和車載部件作爲新的“未來增長業務”。
不過,到2024年,三星也沒有拿出足夠的成果。
甚至,已經被中國企業遠遠超越。
2022年,李在鎔曾向管理層坦言:
“遺憾的是,過去幾年未能在新領域引領潮流,受到追擊者的激烈挑戰。”
這裡的“追擊者”,指的就是來自中國的中國企業。
三星的危機,也是韓國的危機。
作爲護國神山,三星的產業優勢已經被中國企業不斷追趕。
這意味着全球的市場蛋糕,也在一點點地被中國拿去。
譬如造船業。
這曾是韓國以及日本的支柱產業,全球3大造船廠都在韓國,絕對是推動韓國經濟的力量。
根據克拉克森2024年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船廠共承接新船訂單2412艘,其中:
中國獲得訂單4645萬CGT(1711艘),同比增加58%,市場份額達70%。
韓國獲得訂單1098萬CGT(250艘),同比增加9%,市場份額跌至17%。
日本、歐洲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訂單量合計爲838萬CGT(451艘),佔比13%。
作爲對比,2021年中國佔比50%,韓國38%。
短短3年,中國佔比70%,韓國17%。
中國連續4年訂單數超過韓國,攻守之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中國不僅在散裝貨輪生產中通過大規模製造提升技術競爭力,還在油輪、集裝箱船領域全面超越韓國。
《華爾街日報》引述韓國貿易部數據顯示, 三大巨頭現代重工、韓國大宇造船及三星重工,都要按照銀行牽頭的重組計劃出售非核心資產及裁員。
每一個裁員的背後,都是民衆對國家的不滿。
從韓國飛機爆炸到韓國遊客掀起打卡中國熱潮,再到總統尹錫悅成爲階下囚。
誰能否認,政治是經濟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