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求職季:避開這些“坑”,守護你的職場起點

原標題:

畢業生求職季:避開這些“坑”,守護你的職場起點

光明日報記者 邱玥

當前正處於求職招聘旺季,各類求職招聘活動火熱舉辦,積極幫助高校畢業生挖掘求職崗位、拓寬就業渠道,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優化人力資源流動配置。但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渠道發佈虛假招聘信息,設置“央國企內推”“直籤保錄取”等騙局,嚴重擾亂春招市場秩序、侵害求職者合法權益。

爲加強風險防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央網信辦、教育部23日聯合發佈招聘欺詐典型案例,揭示不法分子的慣用手法和話術套路,幫助高校畢業生等廣大求職者提高風險識別意識,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虛假招聘信息與違規收費要警惕

春節後,多個社交平臺賬號發佈“中國XX集團急招幾萬人,不限專業,基本報名就能進”“急招4萬大學生入編”等信息,有些視頻博主還標註爲“就業規劃指導”“央國企規劃師”等,利用求職焦慮,炒作引流,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對此,該集團官網發佈嚴正闢謠聲明,聲明集團官網官微爲唯一招聘渠道,對招聘活動不收取任何費用,不舉辦或委託任何機構舉辦輔導培訓班等。

求職者徐某到一家影視傳媒公司應聘時,公司以防止泄露劇組秘密爲名,要求交“保密費”“保證金”,徐某爲求儘快順利入職,交了幾萬元,但最終工作依然沒有着落。再如,求職者王某通過中介求職,被告知需要交納298元押金和路費,才能安排面試,王某交納押金和路費後,並未面試到合適崗位,但中介拒絕退回押金。

專家提示,對各類網絡平臺招聘信息要注意甄別,警惕“話術引流”,對招聘信息可通過官網官微核實,切勿輕聽輕信,以免受騙上當。對於將先交費作爲條件的招聘,或入職前收取保證金、辦證費、服裝費、資料費等都需要謹慎對待,覈實有無收費的法律依據。如交費一定要求出具正規發票並加蓋單位公章,爲可能發生的糾紛維權保留證據。

“招轉培”“招轉貸”陷阱要當心

在警惕虛假招聘信息和違規收費的同時,還有一種常見的求職陷阱需要引起畢業生們的高度關注,那就是“招轉培”和“招轉貸”陷阱。這些陷阱往往以高薪崗位和知名企業爲誘餌,吸引求職者參與培訓或貸款,最終導致求職者不僅沒有得到理想的工作,還背上了沉重的債務。

某公司通過互聯網發佈招聘信息,吸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羣體應聘。小潘在網上投遞簡歷後,該公司聲稱可以幫助解決工作,但需進行崗前培訓並交納上萬元培訓費用,培訓合格後協調安排到大企業就業。但培訓結束後,小潘發現該公司推薦的崗位都是一些已有的招聘信息,並非知名企業且薪酬福利與前期宣傳嚴重不符。

某物流公司在網絡平臺發佈招聘司機信息,許以7000~9000元/月薪資待遇。在求職者通過面試後,該公司並未與求職者簽訂勞動合同,而是誘導求職者簽訂相關合作協議、租賃合同、運輸承包合同等,向求職者收取高額租車或購車費用,對無支付能力的應聘人員則誘導其簽訂貸款協議,司機入職後才發現不但難以兌現薪酬,還背上了貸款,遭受重大損失。

專家提示,參加求職招聘活動要警惕中介機構以招聘爲名變相招生,被坑騙培訓費。應聘過程中要增強防範欺詐意識,不輕信高薪招聘信息,不輕易支付相關費用,對以各種理由要求租用、購買各類工作設備或交錢、貸款才能夠安排崗位的,應果斷拒絕,以免上當受騙。如就業權益受到侵害,請保存相關證據,及時向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投訴反映。

個人信息泄露與就業歧視要防範

在求職過程中,除了要警惕上述陷阱外,個人信息泄露和就業歧視問題也不容忽視。

以王某爲首的犯罪團伙僞造工商營業執照,在招聘網站發佈虛假招聘信息騙取求職者簡歷,並出售給電信網絡詐騙等犯罪團伙牟利。又如,求職者張某在某網站上投遞了簡歷,“客服”告知張某添加QQ羣聊並按要求操作才能入職,一步步誘導張某打開銀行卡App以及支付寶,點開其發送的陌生鏈接,導致張某被扣款數萬元。

某公司發佈招聘信息,特別備註“XX地人員已招滿”“XX地免”等,對特定戶籍求職者進行限制,侵害勞動者平等就業權益。又如,某中介發佈招聘停車場車輛管理員和涼菜廚師招聘信息,限招男性,兩類崗位均非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存在性別歧視的情形。

專家提示,通過招聘網站求職首先要採取多種方式覈驗用人單位合法證照,對招聘崗位通過官網官微等多種渠道查詢覈實。不要隨意打開陌生網址鏈接,對於點擊進入鏈接後要求加QQ、微信等方式進一步“單聊”“詳談”及下載App等高度警惕,不要輕易泄露銀行卡、網銀等密碼信息。對於招聘過程中發現的性別、戶籍、地域、民族、種族、宗教信仰等形式的就業歧視,可及時向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投訴反映。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