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輸臺?經部:研議管制措施

據悉,太古汽車擬透過泰國生產基地,將比亞迪創設品牌「騰勢」車款進口臺灣。業界透露,已有比亞迪海獅等車型送往車輛中心(ARTC)進行測試,市場並傳出已通過審驗,不過ARTC並非發證單位,且目前交通部與經濟部皆已表示,未接獲正式相關車款進口申請。

面對爭議升溫,經濟部5日強硬表態,強調現行政策已禁止整車自中國大陸進口,政府基於國安、車安、資安與產業發展考量,更將嚴防中國品牌車以各種方式繞道登臺,並預告將研議針對「第三地製造」就技術引進、貨品進出口、車輛審驗與銷售等全方位管制措施。

此外,經濟部也重申,雖國內新引進車品牌可依現行法規,申請樣車進口與多項車輛審驗,但日後仍須適用後續檢討後的規範,言下之意,騰勢要在臺上市並不容易。

去年開始,市場即盛傳比亞迪尋求進入臺灣市場,當時就有多家車廠被點名爲可能合作的對象,但皆遭到否認。直到太古集團出線,據悉,太古已向智慧財產局申請「騰勢」相關商標,且着手招募經銷商,傳出首波將導入騰勢高階電動休旅D9與N8。不過,該品牌已於2022年被比亞迪完全收購,目前爲其全資子公司,外界質疑太古以「國際品牌」名義規避中國品牌禁令的正當性。

業者指出,政府去年推動國產車在地化自制率新政,便是爲防堵中國品牌車透過合資或化整爲零來臺組裝。MG品牌便曾因未符規定暫停銷售,直到取得產發署認可後才恢復。如今若任由陸車掛名「國際品牌」繞道輸臺,恐將衝擊既有法規公平性與國內產業生態。

不過,也有業者質疑標準不一,指出VOLVO目前已爲陸資,EX30透過馬來西亞廠組裝後成功進口,若此可行,爲何比亞迪的騰勢從泰國來不可行?經濟部是否應釐清中資定義與規範適用標準,也引發產業關注。

面對中國電動車低價傾銷全球之勢,歐美多已設防線。比亞迪若欲以「泰國製造」方式登臺,不僅再測臺灣政策底線,也將成國內汽車市場開放與自主產業發展間的重要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