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深陷輿論圍剿:誰在導演這場抹黑大戲?
當一家企業從行業追隨者成長爲領軍者,伴隨讚譽而來的,往往還有看不見的暗箭。近年來,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一路領跑,卻頻頻陷入輿論漩渦。從國足贊助風波到成都天府機場 “失控” 傳聞,一場場指向明確的輿情風暴接連上演。這究竟是偶然的爭議疊加,還是有預謀的抹黑圍剿?背後的真相,值得每一個關注中國製造業的人深思。
一、現象:兩起風波中的 “異常信號”
近期圍繞比亞迪的兩起輿情事件,看似孤立,卻處處透着刻意爲之的痕跡。這些被精心設計的 “輿論陷阱”,通過扭曲事實、煽動情緒,將一家專注技術與擔當的企業推向了風口浪尖。
國足贊助風波:善意被曲解的 “文字遊戲”
7 月 10 日,比亞迪宣佈攜手青訓組織 “中國足球小將”,資金將專項用於青少年足球培養 —— 這是企業對中國足球未來的長期投入,無關短期商業回報。但僅僅 8 天后,7 月 18 日,社交平臺突然涌現大量 “抵制國足贊助商” 的言論。有心人故意將 “贊助青訓” 簡化爲 “贊助國足”,精準踩中公衆對國足的負面情緒。短短 48 小時內,“抵制比亞迪” 的話題被推上熱搜,彷彿這家企業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
天府機場事件:被剪輯的 “失控劇本”
7 月 24 日,一段 “比亞迪車輛在成都天府機場失控轉圈” 的短視頻在網絡瘋傳。視頻中,司機蔣某因情緒激動的操作被斷章取義,配上 “剎車失靈” 的解說,瞬間點燃輿論。值得注意的是,此時警方尚未調查,比亞迪官方也未發聲,負面話題卻已通過短視頻平臺 “病毒式” 擴散,甚至有營銷號提前備好 “技術缺陷” 的評論模板。更巧合的是,當晚正是比亞迪海獅 06 的發佈會,大量不明真相的網友涌入直播間刷屏 “失控”;而前一天,“懂車帝” 剛發佈比亞迪車型的測試數據 —— 這場輿情,恰似一場精準的 “注意力轉移”。
兩起事件的傳播路徑高度相似:先是區域性媒體集中發聲,再由網絡大 V 與營銷號聯動擴散。足球贊助爭議中,“抵制”“贊助商 = 國足” 等標籤化用詞被統一使用,形成輿論共振;天府機場事件裡,“剎車失靈” 的未經證實言論被批量轉發,短視頻平臺的點贊量遠超正常事件熱度。這種有節奏、有分工的傳播,顯然不是自發形成的 “民意(參數丨圖片)”,更像一場精心策劃的抹黑行動。
二、深層:輿論場的 “三重絞殺”
比亞迪的輿情困境,本質上是當下網絡生態與商業競爭的縮影。當造謠成本低於闢謠成本,當流量優先於事實,當商戰披上 “輿論外衣”,一家企業的正當發展便成了被攻擊的靶子。
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比亞迪失控” 的謠言視頻動輒收穫數萬點贊,而官方發佈的闢謠信息,點贊量往往只有幾千。這種失衡背後,是部分網民缺乏獨立判斷能力,容易被情緒化內容裹挾。更有人利用這一點:一張模糊的截圖、一段剪輯的視頻,就能編造出 “技術缺陷” 的故事;而企業要澄清,需走流程、擺證據、做科普,等信息傳達到公衆耳中時,謠言早已深入人心。
部分區域性機構媒體、官媒新媒體早已背離 “客觀中立” 的原則。爲博眼球,它們隨意分發未經覈實的信息,甚至故意放大負面情緒。比如天府機場事件中,有媒體在標題中直接使用 “比亞迪失控”,卻對後續警方 “司機操作失誤” 的通報選擇性忽略。有些自媒體更是將 “黑比亞迪” 視爲流量密碼:標題黨、斷章取義、拼湊細節,用 “霸凌”“絞殺” 等極端詞彙煽動對立,完全罔顧企業的實際貢獻。
作爲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領軍者,比亞迪的市場份額與技術優勢讓同行倍感壓力。而 “輿論戰” 成了部分企業眼中 “成本最低的商戰”:僱傭水軍刷評、買通營銷號抹黑、策劃 “黑公關” 事件…… 通過製造 “技術不可靠”“品牌有問題” 的印象,試圖動搖消費者信任。這種行爲不僅傷害了比亞迪,更破壞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良性競爭環境。
三、小結:“孤勇者”不該在風雨中獨自前行
比亞迪的遭遇,不是一家企業的孤立事件,而是中國製造業在崛起過程中必然面對的挑戰。當我們看到這家企業的努力與擔當被辜負,看到 “善意” 被曲解、“創新” 被抹黑,不該沉默。
從堅持垂直產業鏈自主研發,到用刀片電池、DM-i 超級混動技術打破外資壟斷;從贊助龍舟隊弘揚傳統文化,到投入青訓助力足球發展 —— 比亞迪一直在做 “難而正確的事”。它讓中國新能源汽車擺脫了對國外技術的依賴,讓 “中國製造” 在全球舞臺有了話語權。正如網友所說:“它頂在前面扛壓力,就該被這樣對待嗎?”
贊助青訓本是企業擔當,卻被污衊爲 “蹭熱度”;司機情緒化操作的個案,卻被上綱上線爲 “技術缺陷”。這種 “欲加之罪”,讓人心寒。中國製造業的崛起,需要企業的堅守,更需要輿論的理性。我們可以批評企業的不足,但不該用謠言將其釘在恥辱柱上;我們可以討論行業的問題,但不該爲 “抹黑” 推波助瀾。
從胖東來被網暴,到比亞迪遭圍剿,近年總有聲音試圖給優秀的中國企業套上 “輿論絞索”。這背後,或許有商業競爭的惡意,或許有對 “中國製造” 的不信任。但我們必須清醒:今天可以抹黑比亞迪,明天就可能輪到任何一家努力向上的中國企業。對謠言的縱容,就是對創新的扼殺;對惡意的沉默,就是對進步的背叛。
比亞迪的故事,是中國企業在輿論場中艱難前行的縮影。那些指向它的 “暗箭”,射中的不僅是一家企業,更是中國製造業向上生長的信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或許無法阻止謠言的產生,但可以選擇不做謠言的傳播者;我們或許無法改變所有偏見,但可以選擇看見真相、堅守理性。
因爲,我們終究需要更多像比亞迪這樣的 “孤勇者”—— 而他們,不該在風雨中獨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