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繞道登臺恐無望?臺灣政府加速重整對大陸規範
大陸電動車霸主比亞迪野心勃勃。(圖:shutterstock/達志)
中國電動車大廠比亞迪蓄謀已久的登臺計劃,如今正式浮上臺面。
就在1個月前,比亞迪7月8日於泰國羅勇廠舉行「泰國第9萬輛新能源汽車交付暨泰國工廠投產1週年儀式」。這座工廠是比亞迪第1座海外全資車廠,投資金額4.9億美元,年產能達到15萬輛。
佈局入臺 東南亞設廠成跳板策略
但在更早之前,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比亞迪向泰國政府承諾的總投資規畫,其實是14.4億美元;這顯示扣除已投產的組裝廠、電池廠外,這座電動車生產基地還有2期擴展的計劃。整個計劃中,比亞迪在泰國的總產能爲25萬輛,因此可以換取泰國政府平均每輛電動車高達15萬泰銖,約合新臺幣14.8萬元的補貼。
此外,比亞迪在印尼年產能15萬輛的新廠,也將於今年底投產,合計東南亞總產能將達40萬輛。「這些產能規畫,從一開始就把臺灣市場納入了,」一位歐系車廠亞太區主管憂心地說。他的依據是2022年比亞迪宣佈泰國建廠計劃,2023年時,比亞迪就開始在臺灣申請多項汽車商標註冊,至今已陸續註冊包含多達數十項旗下品牌及新車型的商標,包括近來市場盛傳,將作爲其登臺首發的豪華MPV騰勢D9。
事實上,《財訊》披露,不只是汽車產業,離岸風電產業也面臨同樣的情況。因爲根據現行的《航業法》、《船舶法》,中國製船舶在轉爲臺灣籍後,經過國安審查者,已經開始在臺灣海域的風場上作業,也可依規定停泊本國港灣口岸。但船運業者指出,「中國製的風電工作船在我們內海一待就是好幾個月!」
文章來源: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