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躺着耍廢更有效的養生法 研究發現「心流狀態」能延長壽命

▲沈浸狀態不只讓人效率加倍,對心理與身體健康都有益。(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記者楊智雯/綜合報導

常常在社羣上看到有人曬出「進入心流」的時刻,有人一畫畫就是5小時忘了吃飯,有人跑步時進入超脫模式,還有人說打完報告居然覺得精神抖擻!你一定也曾有過「不知不覺3小時過去」的體驗,這就是心理學中著名的「心流」狀態,也就是所謂的高效率秘技,最近研究更發現,這種沈浸狀態不只讓人效率加倍,還可能對心理與身體健康都有保護力,難怪成爲全球高手們熱衷追求的「無敵模式」。

知名作家村上春樹在自傳性散文《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書中寫道「我每天早上四點起牀寫作,大約工作五到六個小時,午後跑步,晚上閱讀與聽音樂,然後十點上牀睡覺,我重複這樣的生活節奏,一天又一天,這樣的生活幫助我維持寫作的狀態。」每天早起寫作進入像冥想一樣的專注狀態,是讓他30年如一日創作不斷的秘密武器;有鋼琴家曾形容,當他進入心流狀態時,彷彿進入一種狂喜的境界,「我感覺不到自己,好像整個人都不存在了,雙手像是脫離意志,自動彈奏着琴鍵」,這種忘我專注的瞬間,正是藝術家最常體會的「心流」時刻,也是創作靈感與情感表達最純粹的交會點

「心流」(Flow)這個名詞,由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指的是當一個人全神貫注在某項活動中,身心合一、忘我投入的極致狀態,這種「最優體驗」不只常發生在藝術創作、運動訓練、學習與工作中,更是一種讓人感到充實、滿足與幸福的內在泉源。

而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最新研究也揭示,經常進入心流的人,罹患憂鬱、焦慮、壓力相關疾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明顯較低,行爲遺傳學副教授Miriam Mosing指出,除了遺傳與環境外,是否能順利進入心流,還與人格特質如「神經質」程度有關,神經質高的人容易感到壓力和心理緊張,也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也發現,經常性的心流體驗對嚴重憂鬱和焦慮的發展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心流」並不是特殊人士的專利,每個人都能練習進入這種沈浸又高效的狀態,想要進入效率爆表、創造力噴發的「心流」狀態,首先要創造一個剛剛好的挑戰,例如寫報告時,如果目標設定太簡單會覺得無聊,太難又會焦慮卡關,唯有在能力邊緣、稍有難度的任務,接着,營造不被打擾的專注環境也很關鍵,像是把手機靜音、戴上降噪耳機、設定25分鐘內只做一件事,都是入門儀式。

另一個小技巧是「立即回饋」,例如正在畫畫、寫作或寫報告時,能夠馬上看到成果或進步,會讓你更容易維持動力,將任務切成小單元、設定可完成的小目標,也能降低心理壓力,讓大腦知道「我現在只要完成這段文字」或「只要上完色就好」,就能降低分心、快速進入狀態,許多創作者、運動員、企業家都靠這套「心流公式」,找到專屬的節奏與巔峰表現,不用特別天分,每個人都可以打造自己的心流練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