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潭堰魚道生態豐富 專家:盼阻絕外來種

新北市新店碧潭堰4月初出現逾千尾「大頭鰱」溯溪而上,市府水利局認爲新建的人工魚道發揮功效,顯示河川豐富生態。但保育團體和學者昨說,主要魚羣是外來種的大頭鰱,大量增生宛如癌細胞擴散,對生態適得其反。

水利局表示,碧潭堰設計了魚道,據清華大學團隊數年來生態調查,發現本土種的毛蟹洄游時間穩定,香魚也能順利完成上溯與繁殖,顯示整體水文節奏與生物鏈正恢復中,但很難阻絕外來種洄游。

臺灣河溪網協會、溪流環境協會、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共同聲明表示,魚羣利用人工魚道移動的現象,不應被擴大詮釋爲生態豐富,以這次溯溪而上的魚類多爲大頭鰱爲例,原生於中國大陸的大型河川,不會在靜止的水域或小溪流產卵,溯溪而上景象並非「洄游產卵」。

四個河溪團體認爲,河川水域生態多樣,人工魚道僅能補救特定物種通行,建造魚道時應優先考量生態檢核的迴避、縮小等原則,維護河川原有棲地樣貌並確保廊道通暢。

海洋大學海生所教授陳義雄說,水利單位以爲有魚可遊就好,殊不知大頭鰱根本是外來魚類,錯誤的外來種不移除,水域生態沒整治,外來種增加如癌細胞擴散,適得其反;農業保育單位要介入,先整治下游外來種的淪陷區,再來打通生態廊道。

水利局表示,生態調查發現多種原生淡水魚,如臺灣石賓、明潭吻蝦虎等都能順利洄游,卻很難阻絕外來種魚類使用魚道洄游;人工魚道打通縱向生態廊道,創造生態友善環境,希望大家以更開放的角度看待生態議題。